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志明 《东南亚研究》2007,(2):14-19,49
二战期间和战后,东南亚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称被日益推广,东南亚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且日益繁荣兴盛.中国东南亚研究是国际东南亚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亚研究进入空前飞跃发展的崭新时期.1979年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回顾了我国东南亚学研究的进展、成就和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0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东南亚国家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要小得多,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快一些.东南亚地区的"人民力量"运动此起彼伏,在一些国家,街头政治成为常态,这种状态不利于国家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际是民主的反动.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在东南亚的存在与影响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和建设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东南亚华人的政治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也给东南亚华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揭示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变化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关联。当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由敌视与戒备进入合作比对抗更重要的新时期,东南亚华人在居住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并且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中的一个活跃因素。当然,中国也必须时刻意识到海外华人是处在居住国主权之下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5.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东南亚各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展望2008年,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稳定因素,但是,总的而言,仍然是一个好年头.美国经济衰退给世界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也给东南亚经济蒙上一层阴影.然而,时过境迁,美国经济虽然是影响东南亚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已经不是唯一的因素,美国一打喷嚏,东南亚就感冒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东南亚政治在2008年基本能够保持稳定,马来西亚顺利举行大选;泰国前总理他信回国,新总理沙玛一再强调是他信的代言人,新政府执行了一条没有他信的他信政策.东盟通过了<东盟宪章>,它标志着这个地区性国际组织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东盟与各个大国的关系也比较顺利,日本在东南亚又有一些新的动作,福田首相继承其父亲老福田的路线,加强了东南亚外交.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性和合作的非制度化灵活性等诸多原因,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将不会一帆风顺。东南亚是海外华商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改革开放20余年来,该地区华商利用其与中国的特殊关系,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的桥梁和载体。目前,如何再次发挥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优势,推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有约250万中国新移民涌入东南亚.除中国与东南亚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国放宽出国限制和国内劳动力大量过剩等引发移民的因素外,推动新移民涌向东南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整合的飞速发展.双方经贸额激增、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援助和承包工程等,推动了双方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为中国新移民提供了大量谋生和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环境史研究既是东南亚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东南亚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综合分析东南亚环境史研究兴起的特点,简要概括东南亚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进展.第二部分是对荷兰著名东南亚环境史学家彼得·布姆加德教授的访谈,布姆加德教授对笔者提出的东南亚环境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给予了回答.希望本文能对开拓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新领域、深化世界环境史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东南亚持续向上的经济走势,给东南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疫情不仅使东南亚经济遭受重创,也加速了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转型,使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疫情助推了东南亚数字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疫情下全球产业链的分散与重组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东盟新四国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东南亚各国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并出现新趋势;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在众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东南亚经济也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压力和各种区域问题的挑战.东南亚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将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中国对外战略以及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者在东南亚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东南亚人类学研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该领域的三大研究板块即东南亚华人研究、跨界民族研究和东南亚各国主体社会研究之间缺乏理论对话,导致学科碎片化而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不足,学科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遇到瓶颈.本文在评述该领域代表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东南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经验现象、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对东南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整合,并通过比较和理论对话形成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建立具有中国意识、区域视角和全球关怀的东南亚人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老挝政局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深受东亚冷战形势的影响.1960-1962年危机使老挝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作用受到严峻考验.美国和泰国对东南亚战略及老挝局势的判断和考虑不同.为解决由此引起的矛盾,两国通过<腊斯克一他纳声明>结为双边安全同盟.美泰关系的加强对东南亚冷战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Unlike the period before World War II, the Malaysian Chinese no longer look towards China as a home they will ultimately return to. This is seen in the flow of funds to China from the Malaysian Chinese. Before the war the motivation was patrimonial. The funds were in the form of patriotic bonds and collections and remittances that went to the home province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mostly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Since the 1990s the funds flow has mainly been in the form of investment meant for gaining profit. This motivation wa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business investors from other nations investing in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demonstrate this motivation in order to allay suspicions by indigenous Southeast Asians that the Chinese who live in Southeast Asia are diverting funds meant for Southeast Asia to China.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studi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focus exclusively on the recent period (since the 1960s) and posit that East Asian “miracles” were largely a result of the state's exceptional capacity to implement consistent industrial policy. Yet, they neglect 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o confront this neglect, this article makes a macro-historical comparison between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Asia, highlighting colonialism, the role of income inequality, and subsequent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It is argued that a crucial historical phase for new economic trajectory was the decolonisation period when East Asian countries had an opportunity to break away from negative colonial legacies. This article sheds new light on the ways in which colonialism shapes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4.
台湾和东南亚的关系与两岸关系及大陆-台湾-东南亚国家三方关系的互动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大陆实力的增强,因两岸关系对立而产生的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在大陆与台湾之间进行选择的政治难题已经消失,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先导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更从客观上弱化了台湾单独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效应.由于以"东盟+n"方式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导致两岸关系的恶化和多方关系的复杂化,因此,台湾直接参与已经开始实施的"东盟+中国"合作框架将更有利于台湾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各方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Peter Job 《亚洲研究》2018,50(3):442-466
As research by the Commission for Receptio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in East Timor documents, the years 1975–1980 constituted the worst period of the Indonesian occupation of East Timor, during which grave human rights took place involving a high loss of life. In Australia, the government headed by Prime Minister Malcolm Fraser (1975–1983) sought to present itself as a supporter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It also prioritized relations with the Suharto regime, which it saw as key to its policy position in Southeast Asia. These two positions came into conflict due to the Indonesian invasion of East Timor. The Fraser government therefore worked to propagate a narrative concerning East Timor which denied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distorted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deflected blame from Indonesia, and depicted the Australian position as principled and realistic.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arrative as events progressed and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crisis in East Timor came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outside world. It also examines how the Fraser government employed this narrative internationall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uharto regime from scrutiny.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探讨了20世纪前南洋华侨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食料、食品以及饮食习俗等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方面,华侨通过在南洋地区的生产活动,把中国的传统饮食传播到南洋地区;另一方面,华侨把大量南洋饮食物品传人中国。在中国与南洋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中,南洋华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7.
伴随东亚一体化的进展,东亚各国对于东亚一体化主导权的争夺非常激烈。近年来,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之下,东亚共同体构想开始提上日程。对于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东亚各国都各有其构想及自我定位。本文分析了中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自我定位及面,临的现实挑战,梳理了由史至今日本整合东亚的历史及其失败影响,分析了韩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自我定位及现实局限。在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量下,东亚一体化的未来仍应该以东盟为核心,以"10+3"机制为推动力量,以开放性原则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铜鼓是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一种代表性文物 ,它广泛渗入东南亚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古代铜鼓文化是东南亚史前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东南亚本土文化和固有文化的代表 ,而且还是东南亚吸收和融合其他外来文化的基础 ,至今在东南亚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仍可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06年以来,来自东南亚的一些坏消息频频传来,菲律宾发生泥石流,死亡上千人。泰国和菲律宾政府再次面对反对派的严峻挑战。尽管有这些坏消息,但对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来说,2006年可能是一个好年头。经过几年的努力,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在政治方面,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已经初步完成了从权威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的过渡,然而,这种转变带给一些国家的并不是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福利, 而是更多的混乱。在安全方面,恐怖主义仍然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严重威胁。在对外关系方面,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东盟正在不断调整对华关系,新型的中国—东盟关系正在建立。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argument that common ethnic identity has facilitated the creation of transnational business networks leading to the rise of a new economically powerful “global tribe” comprising ethnic Chinese from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he primary contention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a network with the economic clout of a “global tribe” would entail interlocking stock-ownership ties, a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cooperation to the point of merger.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investments in China by ethnic Chinese from Malaysia, this article proves that even major Chinese-owned companies have little or no interlocking stock ownership and directorate links, either domestically or across borders, with other Chinese-owned companies. The growing inflow of investments into China by ethnic Chinese from Southeast Asia is primarily due to endeavours by government leaders in the region and China to encourage businesses to invest in the Main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