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理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崇高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民族幸负以生存、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也是凝聚全体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坚持爱国主义,要把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民族独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追求,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不仅  相似文献   

3.
重要言论     
《湘潮》2021,(9)
正要准确把握西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结合起来,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容,把爱国主义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种爱国主义付诸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爱国主义业绩。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宣传要强化爱国主义观念一、要加强民族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我国在民族工作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要广泛、持久地进行宣传教育。二、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热爱多民族的社会主义祖国,是每一个公民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要使各族入...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对自己祖国深厚而美好的感情,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准则。民族分裂主义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损害了各族人民的切身的共同的利益,是与爱国主义这一基本精神准则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8.
在陈嘉庚先生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嘉庚先生对华夏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他那永垂不朽的灵魂;对祖国炽热的赤子之心和为祖国兴盛发达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则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嘉庚先生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一生。他那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全世界华侨热爱祖国、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鼓舞着全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艰苦创业,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陈嘉庚先生不愧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嘉庚先生为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9.
“四个认同”即 :对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立足呼盟自然优势 寻找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敖爱玲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战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一...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国家不论大小,都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因此,它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自信力和凝聚力的最深厚  相似文献   

12.
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反对外族侵略,追来祖国独立与富强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爱国主义这面光辉旗帜,没有在这面旗帜召引下的千千万万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老,我们的祖国或奸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支柱自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始,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接踵而采,他们把浸略的触角伸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等几乎每一个领域,中国社会从原来的封建社会变成为半殖民地半…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培育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为祖国的尊严、独立、统一、繁荣和昌盛而奋斗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再创辉煌的精神支柱。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常抓不懈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曾激励无数中华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党中央最近有关指示精神。我们新疆各族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以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反对非法宗教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1990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就指出:“不论是汉族干部还是少数民族干部,都必须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观、宗教观。”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自…  相似文献   

15.
在“十五”期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在思想建设上 ,重点是“坚持一个理论 ,高举一面旗帜、弘扬一种精神”。这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旗帜 ,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弘扬、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理想、信念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 ,鼓舞人民群众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团结人民 ,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创造精神 ,是具有重大而深远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在历史上从来是动员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制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常抓常新的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一、爱国、团结、振兴中华民族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富高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从岳母刺定,三元里抗英到八年抗战,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无不折射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现在,我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国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为理论根基,以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内涵,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内涵,以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道德内涵。新时代,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将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而且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制度建设中,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氛围,涵养国民理性平和的爱国观,以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本世纪中叶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在历时八年的抗战中,中国各族人民面对侵略者,不畏强暴,团结一致,英勇斗争,捐躯保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是一笔很好的精神财富。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优良传统 讲到爱国主义,列宁有一句至理名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包括热爱自己出生的民族,热爱自己民族所生存的土地,尊重自己民族的宝贵传统和共同的语言文化,珍视自己民族的光荣历史和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既表现在为自己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而无限欢欣喜悦,又表现在为自己祖国的困难和不幸而忧心。  相似文献   

20.
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省的协调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不懈地开展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努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