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议题持续深耕,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维度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价值意蕴,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当下既有研究在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的历史分期、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谱系以及提供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为后续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学术基础与研究参照,但在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视角方法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现实问题的回应与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鉴于此,学界应当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阐释、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视角方法、直面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以高质量研究服务和贡献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既涵盖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深刻认识。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对西方理论的超越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维度看,这是来自于对世界现代化历史、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价值维度看,这是彰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从现实维度看,这是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实的战略支撑和一系列成就组成的扎实基础。从实践维度看,这是落脚点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国宏 《理论导刊》2008,2(1):14-17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一些事关全局的辩证关系.主要是: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文本研究与把握精髓的辩证统一、系统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求真性与反倾向的辩证统一、总结历史与前瞻未来的辩证统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辩证统一等.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综合研判之后提出的实践理路。在历史谱系上,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以科技和创新为突破点,蕴含了以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发展观不断完善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范式的实践向度与理论发展所构成的历史逻辑,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实然之举。在理论体系上,新发展格局契合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构述,其理论的强大内生力和辩证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实践智慧。在价值遵循上,新发展格局从整体化、国际化视野出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用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并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动态结构中破解世界发展的难题,在未来社会变与不变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中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所预设的、虚无缥缈的历史终极目的。这是对共产主义学说的误读,因为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历史目的,而是追求人类解放的“理念”与变革现存社会的“运动”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创造和现实展开,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以现实的实践创造为发展进路、以人民本位为价值旨归破除了共产主义的历史目的论谬误。中国式现代化破除“共产主义之历史目的论”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同频共振,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厚的内在逻辑机理。从两者关系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在目标取向、本质内涵、价值旨归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历史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同程,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任务,迎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前景;从实践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发展蓝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制度保障、给予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2021,(2):60-6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守和践行,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根本依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守和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又坚持和实践了这一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解读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蕴涵着主体全民性富有、内容全面性富有、形式层次性富有、过程渐进性富有。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既是人的需要发展的现实必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既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题之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彰显,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应凝聚个体思想共识,促进精神和谐,在知行转化中实现;强化社会价值引领,增加精神财富,在古今相继中实现;筑牢国家意识高地,夯实精神基础,在中外互鉴中实现。  相似文献   

9.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系统而全面的观点。根据我们党所处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状况、承担的发展任务以及党的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可以将70年来党的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划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激进式革命改造为主线的革命发展观、改革开放后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的改革发展观、新世纪初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的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深刻揭示出:在价值旨归上,党的发展观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原则;在思维方式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立场之"不变"与不适宜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之"变"的辩证统一;在基本方法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外部环境上,必须统筹好国内外两个战略大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对世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诸多理念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话语,反思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性精神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文化及西方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多样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性建构始终面临着“儒化”“教条化”“苏化”“西化”的价值挑战,形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深刻的矛盾语境。我们应在这种矛盾语境中作出正确文化选择:审视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儒化与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省察教条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实践创新;考量苏联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苏化与对苏联现代性的借鉴超越;反思西方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西化与对西方文明成果的扬弃。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从现实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问题和现实导向的内在发展要求;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和现实发展中逻辑自洽的辩证统一;从三者的整体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空间和实践宏大叙事的必然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宋雄伟 《政治学研究》2023,(4):112-125+152
社会形态的变迁具有内在规律性,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也不是机械的线性演变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基于历史与现实联结而构建和选择的结果,明显地体现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特征。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以及理性与情感的互动中,形成了以“政治判断力、政治认知力、政治引领力、政治整合力与自我革命力”为主要内容的强大政党政治能力,实现了国家建构、制度建设,以及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有效地规避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国家失败、政府失效、市场无序和社会涣散的弊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能力是在总结党的政治优势经验和世界各国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3.
理念是现代化的指引。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对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检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哲学思辨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本质要求;是习近平对现代化发展理念的重构,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统一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是习近平对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开拓,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以宏阔的世界眼光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义力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深沉的历史基因、深厚的理论根基以及深切的实践指向。从历史维度看,崇尚和平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从理论维度看,“和合”理念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泉;从实践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旨归。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形成内在规定性,内蕴着三重面向。从现代化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体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与推进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由马克思视域中的“历时性”关系转向中国实践场域下的“共时性”存在,从而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性质;从文明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不仅符合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其自身目的旨趣又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充分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贾建芳 《理论视野》2008,(11):20-23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科学社会主义预示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置于现代社会基础上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推进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完全进入现代社会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置于现代社会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就是“够格”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也更加完善、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必须突出现代化这个主旋律,并且根据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和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核心要义和进展,对于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核心要义、国内现代化研究思想荟萃、国外现代化研究学术借鉴、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角度着眼,以期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做出更大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贯穿世界历史发展全过程,是现代化进程绕不开的场域。当下,伴随现代化发展而来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治理困境,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该往何处去的问题,需要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进一步拓展其世界历史视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关照,在自然、社会与政治方面体现出其世界历史属性。同时,也在系统整体性、平衡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之间的张力、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超越。无疑,这一理念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历史视角,是在中国式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道路选择上,坚持客观必然性和历史主体性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在道路特质上,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在道路布局上,彰显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符合唯物辩证法联系观与系统论的要求;在道路实现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规律预存与封闭固化的,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深入、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20.
“人民至上”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和时代表达,它内在地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体现了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并在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中,激发出新的理论意涵和实践活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索中国人民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力量,形成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并以构建中国式美好生活为现实途径,通向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愿景,这一价值理念彰显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本体论与方法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活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