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几经反复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一再强调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改革的方向。以苏共二十七大为新的起点,一年多来,苏联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有了突破,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进展。尽管改革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很大,苏联的经济改革越来越受人注意。  相似文献   

2.
苏联的改革扩及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经济改革本身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一、从总体上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首先发起了一场“公开性”和民主化的革命。当前正在着手经济改革。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经济状况不佳,并产生了停滞现象和危机前兆,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根本铲除消极现象,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综合、根本的改革。经济改革更深层的原因是,前15~20年间苏联社会的消极变态,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消极变态,始于斯大林时期,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主要精力首先集中于发展生产,而不是旨在社会发展,不是旨在一切为了人。因此,经济改革并非仅仅是克服勃列日涅夫消极停滞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二年来,随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苏联对外经济联系的方式与内容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其中之一,是多年来第一次允许西方资本在苏联境内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合资企业,并将发展与东欧各国的合资企业作为经互会合作机制的新的发展重点。本文试就苏联两种合资企业的发展及前景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今,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已成为世界一大潮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苏联东欧的改革已引起世界人民的瞩目。尽管把苏联东欧改革放在一起讨论是不适宜的,因为各国国情不同,改革的具体道路、方法也就不同,改革起步先后不一,如南斯拉夫、匈牙利改革较早,苏联改革先从政治体制改革着手,但是它们的改革揭示了一些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苏联国内的经济、政治、民族、社会的全面危机,到1991年初已发展到危急阶段。4月23日,苏联总统和9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关于稳定国内局势和克服危机的刻不容缓的联合声明》。长期处于尖锐对立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都在声明上签了字,声明在议会(最高苏维埃)获得通过,并得到4月24~25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的支持。联合声明的贯彻实施能否扭转苏联已动荡一年多的国内局势?能否成为苏联改革过程转折的起点。由于苏联的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苏联本身,而且与整个世界局势的走向体戚相关,因此,世界各国的政要、国际问题专家对此都极为关注。本文拟根据笔者对苏联问题的长期观察与思  相似文献   

6.
纵观苏联70年的建军史,无论是从横向上看,还是从纵向上看,它都是一部充满继承与发展、创新与守旧的军事改革史。本文将主要研究二次大战后苏联的两次军事改革:一是曾被苏军称之为飞跃和质变的50年代的军事革命;另一是目前苏联全面改革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改革。而作为这两次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他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某些看法和做法惊人地相似。可以认为,戈尔巴乔夫今天的军事改革是做着30年前赫鲁晓夫要做,但未能成功的事情。所以对比不同时代军事改革的动因与效果,对研究苏联军事战略,对深刻认识戈尔巴乔夫的全面改革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苏联突然解体了。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带入了一场典型的革命性进程之中。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非常谨慎,随后逐步扩大到政治层面,并升级为激进的政治诉求和改革,进而持续升温成为一场革命性的大动荡。旨在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苏联版"热月政变"由此出现。实际上,前苏联的这场改革并不像当下一些政客抑或是戈尔巴乔夫本人所讲述的那样,是一场有计划的、有组织性的,旨在实现民主化、西方式的民主社会类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也并非因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苏联的经济早已是一潭死水。苏联之所以会走向解体,主要在于其一系列旨在解决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改革准备既不充分,信息也不全面。历史上不乏各种经意和不经意的结果,这场改革将苏联整个社会推入了政治经济不断沉沦的漩涡,引起权贵阶层尤其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执政者的不安。这反过来又催生了一股压力,要求迅速纠正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从本质上说,苏联解体是这场自上而下改革的结果,这场改革的开始是由于部分苏联精英利用了苏联上层社会对激进改革以及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的诉求,然而却以整个社会体系的改变而告终。  相似文献   

8.
苏联改革蓝图的实质苏联对改革存在激烈争论,目前主张根本改革在占上风,但他们对改革的细节也意见不一。戈尔巴乔夫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已描绘出苏联改革的蓝图。改革蓝图如果实现,苏联将明显脱离运行了60年的传统体制。但是,不应把改革蓝图看作是迈向资本主义型或混合型市场经济的重大步骤。改革蓝图与市场经济相似之处甚为明显。说它们相似,是因为私有部门有更广泛的活动范围,以及当局拟利用财政手段——价格、利率、汇率、信贷、税收和利润等“调节器”——来贯彻中央计划。关键的不同之处是: 第一,尽管私有活动对苏联某些商品生产和活动很重要,但就整个经济来说,“资本主义”私有部门只能发展到具有边际意义。而且,从获得投入物,进口、金融、劳力和市场来  相似文献   

9.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分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基本格局的形成、沿革及变化规律,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体制改革不无借鉴意义。(一)苏联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以十月革命胜利到1965年改革为第一时期,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处于国民  相似文献   

10.
据苏联《经济报》今年第一期刊登的苏联中央统计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一篇文章介绍,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1987年达到如下水平: 一分钟能生产 工业产品17亿卢布 电力317万度 钢材2巧叱 (开采)石油和凝析油1,174叱 (开采)煤),415叱 日用消费品(不包括轻工产品)70万卢布 电视机68台 冰箱和冷冻装五呼3台 洗衣机42台 民用钟表497台(块) 皮鞋3,595双 坊织晶35。710公尺 (水泉译)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水泉~~  相似文献   

11.
《苏共党史问题》90年第7期刊载该杂志编辑,史学副博士李亚伯夫与苏共中央马列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切布连科的一次座谈,后者就当今苏联社会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表看法。其要点归纳如下。一、批评马克思的原由和流派。多年来关于我们的社会是按马、恩、列思想建设的这种礼节性说法起了消极作用。对该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副博士米雷尔在1989年的《社会科学》月刊上谈自己对十月革命历史研究的看法。现摘译如下: 大家都认为,历史学的改革应着重于长期不敢涉及的事件和史实。可应从何着手呢?我认为,与其去研究一些新的具体题目,不如探讨一下对整个历史,尤其是对十月革命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几十年来在苏联的十月革命史研究中侧重于社会主义革命在我国胜利的一系列客观条件。这首先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如此长的时间只研究了这个问题,事实本身就很  相似文献   

13.
苏联《新时代》周刊1990年第31期刊载尤里·斯塔罗斯金科的文章:《迟到的正常化》,文中流露出广大苏联人民,特别是老一辈苏联人思念中国商品,盼望中国货象“潮水般地涌来”的迫切心情,同时文章又列举了发展苏中贸易的困难,主要是苏方既缺乏外汇又无更多适合中国需要的产品。作者分析苏中经贸联系进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两国关系正常化太迟了,要是早10—15年,那就“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该文对了解目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以积极稳妥、不断深入的态势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与历史上所经历的几次改革相比,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指导、方针政策、计划步骤诸方面都含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即以利益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并贯彻于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具体措施之中。一、利益是经济改革新思维的核心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经济改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的总目标下积极推进的。在总结以往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联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政策。这些新思维和新政策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利益。苏联目前经济改革要实行经济体制模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新的依靠利益刺激进行运行的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分配。苏联经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的苏联解体,至今仍在以各种方式,或多或少、间接直接撬动欧亚大陆敏感的地缘政治神经。本文力图从个人(戈尔巴乔夫)、国家(苏联)和国际体制三个维度,审视那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的偶然与必然,评判政治精英的沉浮,以及国际体制转型的震荡。作为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冷战体系终结和帝国解体中负有主要责任,直接导致了苏联体制的瘫痪和瓦解,尽管这并非戈氏本意,也完全超出西方预想。相对于戈氏面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采取的激进和天真的改革举措,中国一直在探索和优化执政党、国家机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机制和不同的排列组合;以开放姿态,渐进改革,灵活务实,使体制"立新"的速度和质量,远超改造、破除旧机制的进程。在国际层面,苏联解体而导致的单极世界并未"终结"历史,而是开启了所谓"自由国际秩序"盛极而衰的过程。面对中国历史性的崛起,新一轮大国博弈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16.
西方包括一些西方学者)习惯地认为,保加利亚真诚地喜欢苏联“老大哥”、“苏、保两个民族、一个机体”、“保加利亚人一贯颂扬苏联”。但从保加利亚生活中经历过来的人却不这样认为。谢尔盖·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中苏两国在经济背景上都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在政治和军事背景上则不同:苏联已经获得良好的国内和平环境,而国民党政府先是"备战",之后又"养战",并由此导致财政状况的恶化和经济政策的混乱。苏联1947年的新卢布改革与中国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相同,区别之处是金圆券改革的某些具体措施更为激烈。新卢布改革对金圆券改革的决策和具体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新卢布改革与金圆券改革的比较,可见后者的失败在于在"天时"与"人和"上均犯了大错。  相似文献   

18.
苏联东欧各国文化和文化政策研究是我国苏联东欧问题研究领域的缺门,亟需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科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苏联东欧问题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苏联东欧文学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向纵深发展,写出一本又一本很有见地的专著,苏联东欧政治、经济研究后来居上,对社会主义各国当前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为党和国家的改革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随着我们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加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苏联《国家与法》丛书1982年第3期发表利托夫金的《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主要解释苏联住房法要则对苏联公民住房权的种种规定。下面是该文的摘要,供参考。苏联宪法第44条第一次宣布了苏联公民的住房权。为了执行宪法第44条,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81年6月通过了“苏联与各加盟共和国的住房法要则”。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20.
按照多年流行的观点,社会主义原则与私有化是格格不入的。但是,苏联在目前的改革中却明确提出了私有化问题,声称私有化与社会主义原则并不矛盾。例如,沙塔林在去年12月29日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说“我头脑中的社会主义概念就是要实行财产私有、企业经营自由、实行市场经济。”由此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苏联为什么改变了对待私有化的一贯态度?苏联的私有化到底是什么含义?它在体制改革中起什么作用?对于私有化的概念,苏联国内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官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