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在上一篇《劳动二重性是切入剩余价值哲学的要点》(《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一文中所说的切入要点,意思就是"入门"。强调这一点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劳动二重性虽属政治经济学课本的必读内容,但在全面理解,尤其在日常应用中却相当生疏,以致不但影响对这一问题本身的认识,而且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剩余价值哲学的把握难以准确和全面,甚至不得要领。至于作为剩余价值哲学基础的异化劳动概念,同样也因此而存在不少模糊和片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郝孚逸 《理论月刊》2008,21(1):27-3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全部含义和价值的核心是劳动与人的关系问题.认为劳动是人现实存在的社会本原;是人社会活动的本质规定;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劳动一般被视作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劳动作为剩余价值哲学的中心范畴,也是源自劳动本身所具有的直接而又深厚的经济学底蕴。研究和把握劳动的经济学哲学底蕴,其意不仅在于强调劳动这一范畴所体现的经济学、哲学这二者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且还在于要认清这一独立范畴在发展变化中由经济学走向哲学,并最终成为哲学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正>从探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的关系入手,前几期从几个相关的方面已经发表的文章主要是展示一下马克思在劳动方面理论的丰富内容。这篇文章就将在此基础上正面论述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以期在弄清劳动如何体现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同时,探讨一下构建剩余价值哲学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  相似文献   

6.
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是分工的两种不同源起,通过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中嵌入"劳动"和"分工"两大理论硬核,本文构建了以"劳动—分工—所有制"为主线的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框架。应用这一框架,探讨了私有制经济通过强制性分工所引发的异化劳动现象以及公有制经济为纠正这一现象所做的努力,并对如何辨证理解科学发展与消灭分工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将剩余价值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剥削。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从"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来理解剩余价值的哲学含义,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转化"这三个"转化"来理解剩余价值的经济学含义,从"二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和"二分矛盾"(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中,将剩余价值认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生产劳动亘古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劳动的主体类型,但绝不是社会劳动的唯一类型,更不是社会劳动的全部,即使社会主义有别于以往各种社会形态,那也概莫能外。给生产劳动下定义,既不能仅凭劳动内容的物质规定性,也不能单看劳动所处的特定领域,更不能把诠释社会热点或难点作为表述的着眼点。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纠正趋宽趋泛的认识偏差,是深入研讨生产劳动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在法律上主要是社会各方权利的平衡,就劳动关系而言,是资本与劳动权利的平衡。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也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并呈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特点,预警或处理稍有不慎,简单的劳动争议与劳资纠纷都有可能演变为社会;中突,这种状况显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协调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抽象劳动"的心脏,但"剩余价值"在窥见了劳动的本质的同时证实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以及从事劳动的人的真实面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展现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使"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深入人心,应坚持正确的劳动原则,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美好新生活。要使"劳动"成为党和人民改善民生的共同方法,每个人都应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劳动内容,提高劳动质量,突出科技劳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通过劳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应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到劳动创新、劳动创造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等在内的多维空间的现实劳动存在状态,丰富了我国劳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劳动活力。  相似文献   

12.
曹子勤  吕志敏  马熙融 《前沿》2003,25(2):19-22
对当代社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讨论 ,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其哲学基础 ,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这一基本观点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理解当代社会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正确解释和说明当今社会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获取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从而在双方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由于事实劳动关系的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一般都不存在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书面约定。在一方提出或者双方协商同意结束这种劳动合作关系时,一旦发生纠纷.法院对此应当如何认定,是劳动关系的解除,还是终止?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呢?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要探索商品经济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社会分工。研究社会分工有三条思想线索。一、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分工都包含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方面是劳动客体的分工,另一方面是劳动主体的分工。所谓劳动客体的分工,就是劳动本身的分化和独立化,如社会劳动划分为不同的门类,在不同的劳动门类内又可以分化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所谓劳动主体分工,就是劳动者在各个不同的劳动门类、部门、行业、生产单位间的固定分配。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是包含在同一种社会现象中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受不同规律的支配。决定劳动分工的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一个方面,即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劳动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命题虽然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表述各异,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在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实践不是现实的人的物质性的活动,而是人的抽象的理论活动;而在唯物主义哲学家那里,人的实践又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一面。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中的实践命题也被马克思所继承与批判。马克思的新实践观,其核心就是认识到人的劳动是实践的真正本质,是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把"劳动"引入实践观中,完成了对德国古典哲学实践命题的改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劳动时间节约规律所蕴含的要求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要求做到劳动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有计划的分配;对个人而言也要求节约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节约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最普遍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人类社会各经济形态中共同存在的首要规律。马克思劳动时间节约规律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杨兰 《求索》2012,(3):107-109
马克思的一生旨在批判旧的禁锢世界、发现新的自由世界,他的劳动休闲观是实现该政治诉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学说著述中阐明的"自由休闲时间"和人类自觉劳动理论不仅表达了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隐含了该理论的基础逻辑要点。探源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逻辑基点,本文认为,异化劳动与异化休闲是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要素;自由时间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根据;人的自觉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意蕴。研究马克思劳动休闲观,区分异化劳动与自觉劳动,异化休闲与本真休闲的内在逻辑,将为研究人的本真性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工伤认定是关系社会和谐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者一旦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其权益的实现路径为:确认劳动关系——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享受工伤待遇。其中,劳动关系是前提,没有劳动关系就不能进行工伤认定,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农民工工伤认定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在确认劳动关系时,要依据形式标志和实质标志进行判断;要根据劳动关系争议性质配置劳动关系确认权。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强制干预和对劳动关系双方身份的区别对待,使得劳动关系突破了古典契约所坚持的绝对自由和形式平等观念。现代劳动关系更重视有限自由、契约自由与国家干预的平衡、实质平等等目标。劳动关系在突破古典契约观念的同时,也包含了自由选择、交换、相互依赖等契约因素。劳动关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关系契约,本质上仍然符合契约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0.
<正>这里要说的当代社会,从时间上讲大抵是自20世纪开始起直到现在,从社会总体面貌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不断觉醒和奋起,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始终迈着坚定而又胜利的步伐的时代。在这一社会的总的态势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形势和头绪多端的现实以及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