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外在的制度性诱因和内在的观念性诱因促成了当下持续攀升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此类信访不仅打破了司法救济的最终性,人治色彩浓厚,而且因处访机构众多、效率低下、处访程序失范、救济成本高昂等屡遭诟病。但在司法公信力低下、权利救济机制尚不健全的今天,相比终止信访的救济功能而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善现有信访制度,使其适应我国转型期的特殊需要,似乎来得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3.
在法治不彰,司法没有终极效力之时,信访救济的存在无疑具有一定的制度合理性。目前信访救济是我国处于由政治型国家向法治型国家转变的过程中的特定时期的产物。引发涉诉信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政策体制的问题,也有信访人的、司法人员、历史、时代的因素,但信访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弊端,促使我们积极的解决问题。虽然涉诉信访给我们带来了这样那样的不良影响,但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辩证的,它对于促进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同时它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进一步发展,立法的完善,司法人员素质的提高,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涉诉信访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4.
涉诉信访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市检察机关联合课题组 《法学杂志》2009,30(2)
涉诉信访错综复杂,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在信访制度仍存在宪政意义上的合理性和现实需要性、现行信访体制没有重大转变、特别是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还欠缺规范的现状下,显然更应该关注如何积极处置和应对涉诉信访,而不是对此予以消极排斥。在立足现行政治体制的前提下,应当对涉诉信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信访问题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更多地体现出法律的权威,而不是运用行政化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涉诉信访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涉诉信访数量的不断增长,涉诉信访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也成为困扰各级法院及法官正常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阐述了涉诉信访的现状,分析了在转型时期其普遍化的原因及涉诉信访制度的利弊,对解决当前涉诉信访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主要特点(一)重复信访数量上升,"信访不信法"现象突出多头访、越级访、重复访在信访案件中占有很大比例。以2009年-2012年恩施州两级法院为例,重复、多头交办占信访总量的50.3%。涉法涉诉信访的总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涉法涉诉案件大多经过了漫长的司法程序,有些信访人多年来四处上访,他们通常认为,关注领导的层次越高,问题就越容易得到解决,找的部门越多,问题就越有可能解决。 相似文献
7.
浅析涉诉信访形势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要概述了法院信访工作的内涵及其特征,探讨如何提升信访工作在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创新信访案件处理的方法以便于各级人民法院及其信访工作人员在信访实践活动中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指出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特点、发展趋势,对检察机关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故文中对涉法涉诉案件及执行信访案件处理机制进行调研,研究化解矛盾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0.
11.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当前治国理念之表达,也是促使法学界重新审视法治的中国路径之契机。而涉诉信访就是我们在探究法治的中国路径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典型问题。它是我国一段时期以来诉权与司法权之间的扭曲关系、重实体正义而轻程序正义的制度设计、诉讼审判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纠缠不清之状况的反映和产物。应借助和谐社会的理念.对涉诉信访这一中国的特有制度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将其整合为我国法治进程中更为积极和谐的因素,促使诉权与司法权形成良性互动,诉讼审判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得益彰,彼此促进,把强调实体正义与追求程序正义有机地统合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2.
13.
涉诉信访在当前的"勃兴"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与功能支撑,但涉诉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与现代司法制度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导致涉诉信访的实践陷入困境,并影响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因此,应以司法主体性理念为基础,通过将公民信访权进行法律定型,围绕公民信访权重建涉诉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14.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法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法涉诉信访总量放大、强度增强直接关系民生民权的质量,且严重关涉法律权威和社会安宁。一般说来,信访体制越有作为,法律规则即愈加疲软,司法权威也愈将弱化。从追求良法善治的目标出发,理顺信访体制与司法体制的关系,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进程,乃是化解信访和司法困局的长效之策,也是提高司法权威的必由之路,更是缓解信访压力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信访是一种低效率的和具有人治性质的救济方式,但农民却对此乐此不疲,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司法是一种昂贵和复杂的救济机制,由于我国法律援助的供给严重不足和分配不平衡,这使很多贫困农民无法获得公平的司法救济,从而踏上上访之路。在建设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国家一定要重视法律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16.
涉法信访的价值、成因及改革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法信访的存在,表明司法的效益不高、权威不强,体现了法制现代化中司法对本土法律文化的背离。文章从实证、法理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涉法信访的现实成因及社会背景作了分析,认为涉法信访的消解应从现实出发,采取修改《信访条例》、改革再审制度、纠纷解决机制创新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宪法框架下,信访属于辅助政制的范畴,在历史上它是我国核心政制效能严重不足时应运而生的代偿性体制。因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信访体制一度在我国宪法框架中居于主导地位,后随着核心政制效能的逐渐恢复,其正义推进功能有所收缩。当信访体制发挥对核心政制的补充效用时,两者会相得益彰,若处置不当则难免造成两者间发生"零和博弈"。过度强调信访体制的作用,试图让它承担明显属于核心政制的功能,从中长期的观点看可能失大于得。我国宪法框架现在和未来的走向,应该是核心政制和辅助政制依宪法精神和法治原则各自回归其本位。从根本上说,消解信访困扰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改革提升核心政制的正义推进效能。有必要改革现行信访处置机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消除信访体制运行造成核心政制地位、权威和效能减损的现象和倾向。 相似文献
18.
19.
和谐社会语境中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涉法涉诉信访多发,并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政法工作的难点。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转型期各类利益冲突的相互交织、执法公信力的下降、当事人的法治观念及维权能力的薄弱等因素均有关系。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以维护民众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强化组织保障,更新执法理念,建立长效机制,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关于预防和减少公安信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开门接访”活动对于依法处理积留的信访问题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安信访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公安法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规范公安执法活动,大力整治公安民警在执法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公安信访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