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张殿军 《理论探索》2012,(6):10-13,24
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建设文化大国、提升国家形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国际文化保护主义、地缘文化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和挑战。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树立理性的文化"主体间性"理念,也要根据既有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身份和国际文化交往格局,实行有重点、有差异的文化策略。这样,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要以形式多样和文化对话等多种途径促进"文化走出去"。推进"文化走出去",不仅应展示文化的硬实力,更需要彰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文化走出去"要为解决人类困惑、构建和谐世界给力,还应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加快文化走出去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同时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和战略机遇,应以文化自信为动力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要在顶层设计、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等六个方面精准发力,争取更大突破。应辩证地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中国内容与国际表达、走出去与走进去、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等四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碧薇 《学理论》2013,(11):150-15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实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文化走出国门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贸易额连年增加、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但是在涨势可喜的现状背后,中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压力和困境。提高我国文化走出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角色;提高自身文化的认同;文化输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5)
2009年中国在美国轮胎"特保"案中的败诉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出口贸易摩擦的高发期。我国需要利用好国家对发展境外加工贸易鼓励政策、丰富的加工贸易经验及充足的加工贸易资源。积极创建本土品牌,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走出去"办厂。在眼下出口贸易高摩擦的背景下,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正值福清核电成立十周年。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正是"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激励着全体福核人以必胜的信念、担当的作为、拼搏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把福核建成了标志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新兴核电基地。事业高于一切,是我们的强核之基"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的开工建设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实施起到支撑和助推作用,福清核电5、6号机组的顺利建设将为中国核电产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巨大的"示范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2)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亚太地区新的发展体系也在日趋形成和优化。中国积极推行全面的对外开放战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走出去"。工党政府时期,澳大利亚的对华外交政策呈现出矛盾性与务实性并存发展的特征,同时对华政策的演变也是其国家利益、国内党派斗争、国际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15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澳大利亚政府表示"迫切希望能深入地参与到其中"。深入研究分析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对新时期中国进一步"走出去"、实施全面的"对外开放"战略意义重大、启示颇深。  相似文献   

8.
帅政 《瞭望》2005,(17)
中国的医药企业如何"走出去"?如何积极对待贸易伙伴的技术性要求(TBT)从而拿到国际市场通行证?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海正攻略"--用科技化和国际化规则打造出了一个中国制药现代化企业。海正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为求生存被逼出去",到改革开放"为拓市场主动走出去",再到中国加入WTO后"积极融人国际化协作圈中去",通过药政注册使产品"走出去",实现了"原料药走出国门",开创了一条中国制药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2,(1):18-19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东方大国,文化源远流长,走向世界的脚步却刚刚开始:美国是一个历史仅二百三十几年的北美洲新兴大国,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却"席卷"了全世界,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要"走出去"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0.
李东 《侨园》2013,(5):22-24
<正>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民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已经步入经济大国的行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适应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纪之交,以对外投资合作为内涵和基础的"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中国对外投资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大使命。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实践成果显著,包括校企协同"走出去"模式、产教协同联盟模式、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模式、校际合作"鲁班工坊"模式等。要积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路径:包括统筹规划,多方联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明确路径,整体推进。聚力构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经验模式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这既是对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建设后的新一轮发展要求,也是对上海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要求。在当前其他省市纷纷加强"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加大境外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8,(Z2)
正为进一步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通过高层互访,加大全面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框架,促进富余产能走出去,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求发率辽宁省友好经贸代表团于2018年6月7日至10日访问了罗马尼亚,分别会见了罗马尼亚两位副总理和布拉索夫省主席,拜会了罗马尼亚卫生部,并考察了罗马尼亚辽宁工业园。陈求发在会见罗马尼亚副总理斯特凡时说,辽宁十分重视发展同罗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以来,中国产能和装备"走出去"两度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主题。1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5月6日,"部署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扩大开放促发展升级",再次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主要议题之一。而在外交场合,除了一如既往不遗余力推动以高铁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人生隽语     
<正>高云(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近年来国家提倡文化"走出去",现在杂技、武术等传统技艺文化"走出去"了,得到了认同,然而内容文化很少"走出去",能引起国外广泛关注的电影、电视、小说、美术、戏剧作品很少。国家应进  相似文献   

16.
李炳毅  王丽鸽 《理论导刊》2012,(8):66-68,7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其中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走出去"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内在文化转型与外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只有深入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全面地实现文化自觉,更科学地践行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60年来我国文化开放历程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文化对外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的"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是文化开放的起点,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开放适用于精神文明"是文化开放的探索,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文化开放的完善,新的战略机遇期的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开放格局形成的标志.这一曲折历程表明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从“以廉取胜”到“以质取胜” 在国际竞争中塑造名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3,(27)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相当长时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以经济援助的形式出现,包括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等。此后,有零星的民营或个体企业在一些国家进行小规模的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全球化战略重要内容而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柴歌 《侨园》2013,(11):10-11
<正>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贯彻落实"外事为民"工作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外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水平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辽宁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结合外事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做了大量体现"外事为民"指导思想的工作,2013年10月16日举办的辽宁省APEC商务旅行卡座谈会,就是其中之一。与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辽宁省外侨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推广APEC商务旅行卡,切实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深受企业欢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走出去"战略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界与国际市场的全方位合作日益加深,越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尚处在初级阶段,增长迅速但总量较小,还不足以改变对发达国家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