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赵建军副教授撰写的《改革与发展中的印度经济》一书于 2 0 0 4年 1月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改革与发展中的印度经济》共 2 8万字 ,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回顾了 1 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改革的历程 ,主要阐述和分析了印度的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财政金融等部门改革和发展的状况。中篇主要介绍和评估了印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情况、外资政策的演变 ,并对中印两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情况、外资政策进行比较。下篇题为“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这一篇除了对中印经济发展状况做了总体比较外 ,还就印度反倾销对中印双边贸易的影响、中印两国国家创新能力比…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中国和东盟各国将逐步减少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部门的对外开放.因各成员国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差异,该进程对各国影响必利弊互现.因此,各成员国应根据本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确定服务业自由化进程,以顺利实施<协议>.鉴于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国具体实施该<协议>和进行后续谈判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德国产业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钧文 《德国研究》2003,18(4):10-15
本文从制造业和服务业入手 ,分析了当代德国的产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19世纪的口号"大角逐"在国际能源领域再次抬头。但是,西方学者往往选择少数案例来证明油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印度的竞争,以及油田的买卖。本文通过对中印竞争、合作与独立购买案例的实证调研,认为双方的竞争与合作案例的数量不仅少,而且两类交易的数量相当,相比之下,平行独立的中印能源外交案例最多。中印两国能源公司都基本遵照市场规律与游戏规则,而且多数能源行动并不属于过时的份额油"大角逐"。  相似文献   

5.
竞争与合作:地区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贵洪 《当代亚太》2006,(12):12-18,51
本文主要从地区视角考察中国和印度在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经济和安全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印作为两个崛起中的亚洲大国,其利益和影响正扩展到亚太各个次区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印在南亚的竞争会多于合作;在东南亚,经济合作要大于竞争,但安全上的竞争要大于合作;在中亚,中印竞争或冲突的可能性较小,而合作的潜力和前景看好。在促进(次)地区的经济和安全方面,中印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在不断改善双边关系的同时,正确处理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影响,深化合作,健康竞争。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两国都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由于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中印在东南亚地区存在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些竞争体现了中印对东盟"互利共赢"与"相互利用"政策的分歧和竞争。但竞争并不等于冲突,关键还要看中印两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相互之间实行怎样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东盟五国制造业在1996-2006年间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测度, 并且也相应地测度了东盟各国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比较劣势的产业,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互相转换的产业.最后,文章对实证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产业格局新一轮变革中,中欧产业发展战略均寻求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获得突破,力争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在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下,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载体在竞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提升中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水平至关重要。结合欧盟对于高端制造业的行业及产品定义,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与欧洲主要制造业强国近年来在高端制造业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现状;其次,从管理能力、财务水平、投资绩效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建立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结合100家中欧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比较中欧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研究表明,中国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整体上与欧洲存在一定的差距。相较欧洲上市公司,中国上市公司规模较小,缺少行之有效的内部激励,其管理能力落后于欧洲公司;中国公司在财务能力方面表现较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但资本运营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待加强;相比于欧洲资本市场对相关产业的理性投资,中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已出现投资过热迹象,具体表现在较高的资产估值及较低的市场回报上;中国公司已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研发投入、无形资产增长,其拥有专利数已接近英法水平,但国际化程度明显落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海外业务的拓展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对外开放之经济增长效应为主线,从三个视角切入对后冷战以来中国和印度经济进行了比较,以期提出一个比较研究框架。三个视野分别为经济增长绩效视角、对外开放视角,以及开放之增长效应机理视角。分析显示,两国经济在后冷战以来都经历了快速增长,虽然印度经济增速慢于中国,但其稳定性更高,人均国民收入与中国的差距要小于名义经济总量(GDP)的差距。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外贸与引进外资绩效明显,而印度在服务业出口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方面则略胜于中国。在开放与增长联系及效应机理方面,虽然可以利用主流经济学提出的模型,但具体到中国和印度,应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具体化修改。  相似文献   

10.
文章立足于日本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从政府战略创新角度分析日本政府在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运用劳动生产率指标,具体分析了日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指出日本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战略创新的总体效果尚不明显,但环境立国、IT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已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香港要提高竞争力,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必须加快建设国际研发之都。香港有条件成为国际研发之都,但要解决好资金、人才、合作等三大挑战。与此同时,中央支持、香港与内地加强合作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With a focus on India, and drawing on critical scholarship on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and “relational” state theor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ideational and material processes of state transformation have shaped India’s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Prior to 1991, geo-political social forms linked to a national developmentalist state project shaped India’s engagement with global and regional multilateralism and the nature of this engagement fluctuated according to shifts in the legitimacy and viability of this state project. The erosion of the developmentalist state project from the 1970s laid the path for a deeper shift in the national social order in the 1990s with the recasting of statehood wherein India’s future was thought to be best secured through policies of economic openness,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This shift in India’s state project has given rise to new forms of global and regional engagement that are distinct to older forms of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and reflect and further processes of state transformation in India. This is illustrated through a case study on energy policy.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间关系的构建:从“天下”到国际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会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目前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很多人担心中国会回归过去的朝贡制度体系并以此作为其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以讨论王赓武的国际关系研究为起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检讨中国的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强调,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体系和行为必须首先找到一个适合于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简单地使用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往往使人误入歧途。本文试图重新定义权力的概念,表明国际关系并不总是一种零和游戏,其性质取决于国家间权力关系的不同体现形式。从权力是一种非零和游戏的观点出发,本文讨论了中国是如何从历史上的朝贡制度原则转型到今天的国际关系原则的,以及朝贡制度中的开放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全球化和开放性区域主义原则中的。  相似文献   

14.
欧洲2020战略: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困难期。如何化解负面影响和各类制约因素,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缓解社会矛盾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是欧洲需要应对的重要挑战。欧洲必须加快向智慧型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等三大经济模式转型,以构建一个支撑未来十年欧洲健康有序发展的战略体系。本文从制定背景、基本框架、核心内容和经验借鉴等角度,系统解读欧洲2020战略,并简要归纳其对中国增长模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The 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SAARC) is now 28 years old, yet its success is nominal. That more important bilateral issues are discussed on the sidelines of SAARC Summits proves the point. Intra-regional trade is still miniscule compared to the region's overall share in the world trade. The biggest defaulter is India, the most prominent member of the group.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first to raise the question whether South Asia qualifies to be called a region, and second to argue that, given the problems it faces with most of its neighbours, India is forced to conclude that SAARC matters the least for it. For economic and strategic reasons, India's interests lie in global networking and in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Since Chinese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economic presence in South Asia poaches into India's perceived sphere of influence, India's interest in SAARC is limited to that context for otherwise it neither provides large markets for India nor does it contribute to India's strategic policy. Inversely, such a situation justifies India's neighbours playing the China card to bargain with India though that card its losing its value. To buttress our arguments we have drawn from the region's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from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and South Asian politics, including domestic politics.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形势:2007年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7年的东南亚地区形势,可以用如下三句话概括:经济差强人意,政治走向稳定,内外关系基本和谐.经济方面,东南亚10国已经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在印度和中国经济高速列车的带动下,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政治方面,东南亚各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两代人之间权力的过渡,新一代领导人正在成长,今后,将由这些新一代的领导人为东南亚掌舵;地区国际关系方面,东盟比较好地处理与协调内外关系,东盟的内部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在对外关系方面,东盟继续在各个大国之间寻求一种权力的平衡,继续谋求巩固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各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一系列格局性变化.本文拟借鉴和运用工业竞争力指数(CIP)、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测度指标,对东盟五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亚太地区当前格局问题,中俄双方学者均认为美国与欧洲先后陷入危机,未来5至8年将呈现收缩态势,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衰落。俄方学者认为,在欧美因为经济危机陷入衰退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却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长势头,国际经济中心已经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政治中心也将会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同时崛起,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国际权力出现扁平化,竞争的中心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在亚洲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已不适应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俄方认为,2011年,美国重返亚洲,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大有围堵中国之势。俄罗斯融入亚太需要和平的地区形势,建议在中、俄、美之间建立三边安全机制,为本地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中方认为,在新的地区形势下,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欢迎并愿意协助俄罗斯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地区秩序应当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与亚洲国家多样性相适应的。在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安全议程。俄方学者认为,欧洲深陷金融危机,短期内不能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着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欢迎美国、欧洲、中国等世界各国和地区参与。中方认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且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较高,在两国政府的主导下,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随着俄罗斯"东进"战略的逐步明确,双方可以在项目开发、投资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挥双方比较优势,深入合作。在中亚地区,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将成为本地区新的安全威胁,加上原有的三股势力,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令人担忧。俄方认为,应当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优势,密切关注阿富汗形势,加强与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中方学者认为,应当发挥上合组织在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解决中亚问题的根本,还在于通过经济合作使中亚国家走出贫困,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应当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进程,与欧亚联盟等本地区其他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China's phenomenal economic growth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in terms of both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nd the st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China has become a welcomed pres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many way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consequences of growth that cause international concern: the rapid growth of its military capability without accompanying improvements in transparency, strengthened ties with problem states caused by growing domestic energy demands, and possible diversion of domestic discontents abroad that might be intensified by growing nationalism. In term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most notable is China's expanding presence in the surrounding region, but it is not leading to a China-centered region because of other important concurrent developments. The gro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nother rapidly rising power, India, and the US involvement with both countries are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in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