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孔     
梁羽生 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在澳洲病逝,让原本就逐渐没落的武侠小说界更添了些许凄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自1954年在《新晚报》上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起,此后30年间他共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等35部小说作品问世,共计1000万字,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2.
正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是海宁查家的第二十二代孙,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始于1955年,当时他在香港《大公报》上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写出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随后又写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  相似文献   

3.
1972年9月11日,武侠名著《鹿鼎记》在香港报章刊完最后一节,其作者金庸终于封刀。金庸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晚报》试写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5年写了14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引起轰动,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侠迷”和“金庸迷”。作者将14部小说的书名各取一字,成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相似文献   

4.
怀念梁羽生     
曾有学者认为,新派武侠的鼻祖,应该是朱贞木。朱贞木的《七杀碑》是1949年发表的,如果从那个时候算起,新派武侠已经有一个甲子的历史了。不过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把朱贞木看作旧派武侠小说的最后一名,看作是殿军,而把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定位在梁羽生身上。  相似文献   

5.
《观察与思考》2006,(24):12-13
要超越金庸,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突破传统武侠小说堡垒,创作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 ——日前,在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颁奖仪式上,新生代武侠女作家、北大硕士步非烟放言。  相似文献   

6.
忆漆侠先生     
孟祥才 《春秋》2013,(3):27-28
漆侠先生是我仰慕的史学界前辈。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大学历史系学习时.就开始读他的文章和专著如《秦汉农民战争史》、《王安石变法》等。先生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踏实的文献基本功、驾驭重大史学课题的能力、沉实老到的文章风格,都让我感佩不已。当时我就想.如能有机会拜见先生.当面聆听他的教诲.那该多好呀。  相似文献   

7.
第一现场     
<正>要超越金庸,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突破传统武侠小说里全,创作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日前,在第三届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暨黄易武侠文学特别奖颁奖仪式上,新生代武侠女作家、北大硕士步非烟放言。中国还没有走出性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8.
一位名记者的最后奉献──读《朱启平新闻通讯文选》沈苏儒在中国报业史上,三四十年代出了一批名记者,朱启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夫人孙探微60年代和我在《今日中国》(当时称《中国建设》同事,但我一直无缘认识启平。直到1992年夏天,我们才在美国相识。我和老伴...  相似文献   

9.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成型于清代.这个阶段的长篇武侠小说流行较广,影响也比较大,奠定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一次高潮.民国武侠小说成为民国文学园地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第二个高潮.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港台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形成中国第三次武侠小说的高潮.在温世仁等一批武侠小说家的推动下,大陆与台湾武侠文学交流逐渐融为一体.大陆与台湾的武侠小说新一代作者已经崛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提起香港电影和电视剧,恐怕每个人都有一堆要说的话,因为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这种娱乐节目在当时确实比较贫乏,自然也更加印象深刻。周润发、成龙、四大天王等等演员用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表演征服了我们,只想把他们拍过的所有电影都看上一遍方才大呼过瘾。而以80年代经典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神雕侠侣》《绝代双骄》《再向虎山行》等为代表的武侠电视剧,无论从当时色彩混沌、模糊不清的录像带来看,还是从今天重新修复过的VCD、DVD来看,同样让我们津津有味,对所谓的N个新版本嗤之以鼻。当然,我们是有理由的,并且可以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11.
家熹没走     
赵家熹和我都是北京65中的“老三届”,80年代初我在市青联机关工作,他又是青联委员,因此,很熟悉。他从乡下回来后,在景山学校任高级教师、在北师大艺术系任副教授,直到去年阳春时节去世。他生前是首都著名的中青年书法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他出道较早却始终没有大红大紫,想是性格使然。可是,在3月23日送他的日子,八宝山人山人海,有3000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北京晚报》发表了苏文洋的《家熹走了》,让读者柔肠寸断。当时我就想写《家熹没走》,写写我对老朋友的怀念和他对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写写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因病在悉尼逝世,享年85岁。继古龙这枚武侠将星陨落之后,梁羽生也鹤驾西归。天风海雨中,让人觉得,如今淹没在盗墓小说、都市小说、穿越小说环境里的武侠小说已渐行渐远,风华不再。  相似文献   

13.
佟金亮 《半月谈》2020,(9):31-32
从小我就喜欢书,父亲看书,我也趴在跟前看。那时我只知道,父亲常看的那本书有三个字,中间一个是“月”字。慢慢地,我知道那本书的名字叫《半月谈》。起初,我读不进《半月谈》。我一直想,编杂志的人怎么能绞尽脑汁编出这么深奥的内容?《综述:企业改革新走向》《步入市场经济新轨道》《第二季度国际形式综述》《气象与农业》……这勾起我的好奇心。那些文章如有魔力,吸引我翻阅。而父亲仿佛无所不知,凡是我看不懂的地方都一一解答。有了父亲的解读,渐渐地,我喜欢上《半月谈》。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的《新华日报》,以争取“和平、民主、自由”为宗旨,以推翻封建社会、解放劳苦大众为目的,积极宣传民族解放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是共产党在大后方的重要“喉舌”,影响巨大。据说当时蒋介石每天在办公室读的第一份报纸,不是《中央日报》,而是《新华日报》。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是想从报上找岔子,以达到封杀《新  相似文献   

15.
5年来,在我办公室案头上经常摆放着一摞《人大建设》杂志,它像良师益友一样,指导着我不断前进。1995年,我由乡党委副书记改任乡人大主席。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人大工作不过是摆摆形式、走走过场的“应景文章“。我也曾想:自己从一线到二线,应付几年就退休。接手后,我在人大办公室资料柜里搬出了从1992年以来收存的《人大建设》杂志,准备翻阅翻阅,以便能说点行话,应付一下场面。谁知打开一本一看,立即就被吸引住了。我接连看了一篇又一篇,读了一本又一本,不几天的功夫就把几十本刊物阅了一遍,有的文章甚至读了几遍。《人大建设》像  相似文献   

16.
报刊如林的今天,爱上一份刊物,读下去、读进去不是件易事,尤其作为人大研究类刊物(往往使人觉得带有“研究”字样的都是大块、长篇累牍,高不可测,《人大研究》却避开了此类之嫌),要使业内人士爱读想读,那就更难上几分。不过我读《人大研究》却读出了一些味道。一是有朋友亲情之感。刊物办到这个份上不是一日之功,那是长久精神升华的积淀,那是办刊人岁月心血的结晶。在当前的社会里,权、钱、利、势充斥着一些人的头脑,亲密无间的情谊很难让人寻觅,当你打开《人大研究》的时候,质朴无华、大大方方挺立在你的眼前,无语胜有语,…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奇幻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奇幻电影看似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不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刚刚兴起的武侠神怪片就已经呈现奇幻电影的雏形,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以中国文化中的传奇故事为蓝本,传统的武打技能加入法术的催化剂,让它在当时以主旋律影片为基调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2017年底,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奇幻电影一部接着一部:《降魔传》《、奇门遁甲》《、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妖猫传》。不禁使人疑惑,为何如  相似文献   

18.
吴钧尧 《台声》2014,(9):54-55
<正>近来读日本作家须川邦彦《无人岛上十六人》(以下简称《无》),让我想起金门的海。《无》完成于二十世纪中叶,小说叙写的年代是十九世纪末。那年头,配备引擎动力的轮船尚未普遍,而仰赖人力与船帆,对抗多变的海。中川仓吉船长与十五名船员,驾驶"龙睡"号,本想在船只冬天避寒的时候,驶向南方温暖之海,说不定还能捡些龙涎香等高经济香料,没料到竟搁浅礁岩。幸好船长指挥若定,全员撤退到无人岛,吃龟肉、啖鸟蛋,在急难中发挥团队力量,终于得以安全归返。读《无》,经常让我想起当红的卡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想看看重庆渣滓洞,早年在看了《红岩》小说以后,特别是又读了《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后更是希望亲眼目睹这个著名的“魔窟”。这一愿望直到新世纪才得以实现。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了,我这里要感叹的是一个烈士和他的母亲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我想,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相似文献   

20.
从今年六月底起,曼谷的华文《新中原报》开始连续刊登署名“珊珊”的《六十年海外见闻录》。读了这些激动人心的文章,使我想起去年泰国华文报负责人访问团访问北京时,我曾陪同该团副团长、《新中原报》执行总编辑吴继岳往访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情景以及有关的一段往事。再访曹禺早在一九四八年,吴继岳曾作为一个泰华报纸的记者,随泰国华侨体育健儿回国参加当时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上海《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安排这位《大公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