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民权利觉醒的表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有其时代背景和独特的特点及原因。正确认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加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是保证政府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利、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和农民利益关系的变化,由于征地拆迁、费税负担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总体上看,由于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地根据新形势采取一系列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新方针和新政策,基本成功化解和处置了农村群体性事件,从而维护了农村的稳定。本文从对农村群体性事件性质的认定、处置理念的升华以及应对方法和手段的转变等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系列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农村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发生,并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本文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及其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是农民权利觉醒的表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有其时代背景和独特的特点及原因,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加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是保证政府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利,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国农村以及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并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发展农村经济做了许多工作,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成为当前农村复杂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指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阻塞交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的事件。如何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震荡,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  相似文献   

7.
涂玲 《党史文苑》2007,(12):67-68
法治是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必须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一是树立依法执政观念,提高基层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二是完善农民诉求表达机制,把农民诉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渠道;三是推进农村民主化管理,在广大农村地区体现党和政府民主执政的要求;四是把握我国农村民情,正确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应对与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处理和有效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是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在新形势下,和谐农村建设的复杂性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努力提高解决农村社会复杂矛盾的能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落实化解矛盾纠纷责任制,经常性地开展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农村群体性矛盾,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我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时间可预测性、支持广泛性、目标明确性、利益多样性等特点。预期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总量会急剧上升,中产阶级将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力,城郊接合部及农村将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网络信息将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应提升环境宣传教育的强度和针对性,畅通政府、项目单位与关联群体的沟通渠道,注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农村征地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由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到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征地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国农村以及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并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统治观中,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是消极和破坏性的,依靠强力的刚性维稳成为应对这类事件的普遍选择。但从政治发展视角看,在民主制度供给不足和农村社会改革内生动力缺乏的现实中,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扮演了要求、发动和推进乡村治理变革的角色。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的积极性和建设性在于不断突破传统管控体制的单一模式,成为促使中国社会转向新型善治的原动力,倒逼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进而推动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只有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厉行以确认和确保公民权利、限制和规范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法治,推进以开放社会发展空间和提升公民参与实效为重心的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消解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必须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一是树立依法执政观念,提高基层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二是完善农民诉求表达机制,把农民诉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渠道;三是推进农村民主化管理,在广大农村地区体现党和政府民主执政的要求;四是把握我国农村民情,正确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村落社会控制模式由传统外在型向内在型、单一型向复合型、封闭型向开放型、非制度型向制度型控制转变,旧模式的崩解与新模式的尚未完全形成并存。根本对立的新旧模式的并存,可能抵消各自的积极作用,使整个乡村的控制能力弱化。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正是农村秩序失控和控制力弱化的一种表现。基于村落社会控制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从完善新型村落社会控制模式的视角探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策略,是当前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当前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入手.认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应当把农村医疗急救救助工作定位为先行措施,由此可直接减少农村贫困地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并对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方法进行了一些具体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社会各利益群体不断分化既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社会背景,也是当前诸多矛盾问题产生的深刻根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要求反思以往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做法,重新认识和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寻求其应对策略与处置机制.在政治文明的高度有效处理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下的紧迫需要,而公众舆论与传媒影响日盛的现实,则使得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和处理途径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机制以做出保证.  相似文献   

17.
吉晓华 《探索》2011,(6):153-156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农村群体性矛盾纠纷日益突出。由于农村基层政权社会控制力的减弱,农民群众利益表达能力的局限,农民群众权利救济行政渠道效率的低下,法不责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农村群体性矛盾纠纷极易诱发成为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此,要从利益表达、源头预防、调控联动、城乡统筹、责任奖惩等方面,构建农村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多元化化解机制,确保农村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反映,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对于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视矛盾是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首要前提;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维稳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群体性事件维稳工作应重点建立六大机制,即利益公平分配机制、诉求回应解决机制、风险预防预警机制、危机妥善处置机制、舆论正确引导机制和事后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是新时期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发展生产力,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坚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群体性事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处理群体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