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建成了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沟通省内外及港澳,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通过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区域深度融合大湾区发展是必然要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枢纽的江门应基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导向,在内部网络联系与外部网络连动上主动深度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高速铁路网区域枢纽建设,推动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强化与大湾区区域机场高效便捷联系,加强面向大湾区东岸及外围西部对接与联系,构筑市域快速路网形成同城共融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框架内将实行"两制"的地区有机结合为一个"区域性发展共同体"。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是正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对内应将"两制"差异造成的制度运行成本降至最低,对外应利用制度差异提供多种制度接口。  相似文献   

3.
蓬江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是广东省江门市的中心城区。近年来,该区大力推进各领域党建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江门人才岛,并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1,(2)
正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2021年,佛山市将深入推进"双区"建设,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近年来,佛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站位谋划推进十大湾区平台和427个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探索推动"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合作发展,积极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着力构建"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十四五"时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佛山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机遇,  相似文献   

5.
《小康》2021,(8)
正广州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核心引擎功能,释放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两大国家战略,关乎广东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9,(35)
正尽管越来越多的珠三角城市纷纷"牵手"澳门,但与澳门一衣带水的江门在粤澳合作上的优势仍难以替代。随着大湾区时代全面开启,江门与澳门明确共同规划建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等合作事项。多年来在江澳两地,民间素有每3个澳门人就有1人原籍是江门的说法,这说明两地有着特殊的血脉亲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江门已与澳门在金融、旅游、商贸方面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一组数据更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后,由我国提出建设的新型国际化经济湾区。规划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通过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11市的服务功能,并分析各市服务业的竞争态势,研究发现:香港处于大湾区服务功能核心地位,带动着整个湾区的经济发展。广州、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快,综合实力强。其中深圳对湾区城市的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已赶超广州。澳门由于城市规模限制,对周边城市影响较小。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港深穗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呼唤青年国家认同的合法出场,但现实中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正遭受着一定的危机与挑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立足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当代内涵理解与时代价值重构理性探究应然态,瞄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困境客观正视实然态,在实然与应然的理性“对视”中引入动态系统理论逻辑寻找破解之道,可尝试探赜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四解式”系统重建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引擎二:实施大开放,主动加入粤港澳大湾区"朋友圈"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是贺州最大的开放优势如何加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朋友圈",以此促进贺州经济发展的飞跃?这是摆在贺州决策者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并提供满足粤港澳大湾区需求的产品,重点推动特色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开放合作"在2018年贺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第一次集中学习暨务虚会上,  相似文献   

10.
<正>为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问题,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青年联合会、暨南大学将于2019年6月下旬或7月初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论坛之人文湾区分论坛",现面向全国专家学者、青年学者、高校大学生、青年实务工作者征集会议论文。投稿者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发展、宜居宜业、创新创业、志愿服务、青年工作等主题确定具体论文题目。优秀论文作者将获邀出席在广州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论坛";应征论文择优推  相似文献   

11.
钟文光 《前进论坛》2020,(3):47-47,42
对标国际三大湾区,生态环境仍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大短板。由于湾区自然环境容量有限,湾区经济迅速融合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为此必须寻求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在2018年,"无废城市"建设已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在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再利用方面将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因此,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无废示范区",系统推进区域内固体废物处置,提高湾区循环发展水平,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8)
正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重托,一步一步将蓝图变为现实。广东正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引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充分、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在于"产业东融",关键要聚焦新经济新业态,创新运用市场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理念和举措,破解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协同体系,不断构建跨区域合作发展格局。一、从同质竞争向差异突破转变,明确产业融合的重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发展战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探索研究1.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研究。2.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问题研究。3.粤港澳大湾区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发展高效联动研究。4.扩大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研究。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21,(14)
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如火如荼,其庞大市场及无限发展空间吸引港澳青年北上追逐创业梦。粤港澳三地专家接受采访,一致认为大湾区发展机遇向好也需要在一些方面改善提升,港澳青年选择在大湾区创业,既能实现梦想,也能为大湾区发展贡献力量。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选择来大湾区创业的港澳青年越来越多。近年来,为了吸引港澳青年来粤发展,广东省联合港澳特区政府共同建设了"10+3"青年双创基地以及"1+12+N"港澳青年双创基地,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7,(17)
<正>包含珠三角9市与港澳2市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备受关注。粤港湾大湾区一提出就成为"全球第三大湾区",并且是世界首个"跨境"大湾区。如何协调发展、避免龙头之争、解决短板等是粤港澳大湾区接下来要面临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论述,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挂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张广宁担任院长。研究院下设9个研究中心,即现代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城市群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现代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运用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销售额数据,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贸易增长效应。结果显示,贸易增长是粤港澳大湾区六个主要城市贸易发展的共同趋势,城市中存在一定的商品贸易同构现象,但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在贸易中心建设上既互相竞争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天然地理区位优势,扼守珠江出海口,乃典型富水区,然而又是经济高速发展所胁迫的水资源高风险区。中共十九大提出将港澳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规划,建设粤港澳世界级大湾区,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新格局下河口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制约大湾区高速发展战略的瓶颈,亟需创新驱动,提升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从战略高度前瞻性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强咸潮河口蓄淡水库的规划及保护。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1,(20)
正广东江门,华侨之乡,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十三五"期间,江门市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成绩亮眼,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多次获得生态文明建设"国字号"殊荣,并在绿色产业方面不断探索。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江门又将开创建设美丽城市的新局面。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2020年,江门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创历史最好水平;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区域内主要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新会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开平市取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绿色,成为侨乡江门发展的鲜亮底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