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新潮,已被大多数企业重视并研究,也在许多企业被建设、被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企业对入世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在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误区总体来说有几种情况。企业文化“洋装化”。认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一定是先进的,于是乎对国外企业文化理论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理论照抄照搬。实际上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距很大,简单照搬势必让人有削足适履之感;就是同出东方文化圈的日本文化也与我国文化有较大的不同。日本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美国以“科学” 为本,我国以“精神” 为本,就反映了这种区别。其实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企业文化,我们知道它的理论是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的根却在日本。日本企业家运用中国儒家的“和为贵”等思想,形成了企业劳资真诚合作的氛围,产生了一种和衷共济、努力进取的精神。正是这种经营理念和精神,被美国人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并称之为企业文化。因此,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企业文化的渊源之一。可以这样说,只要全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3,(18):29-29
美国皮尤调查中心对全球39个国家的民调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或者“终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人为63%,对中国持好感的只有50%。其中日本喜欢中国的人最少,仅5%。这些数据显示,世界公众普遍看好中国的未来,但对此心态复杂,愿意为中国崛起鼓掌的人远不如我们期待的多。  相似文献   

4.
美国西部时间9月17日晚上 10点,在红绸舞激越奔放的 节奏中,锦绣中华民族舞蹈团在洛杉矶帕萨迪纳歌剧院的演出落下帷幕。为期25天的“2000中华文化美国行”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华文化轰动美国 从8月24日在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举行的中国民族音乐会,到9月17日在西海岸洛杉矶的中华民族舞蹈表演,“中华文化美国行”如来自太平洋西岸的一股强劲中国风吹遍美国,令众多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的美国人耳目一新。美国人认为这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商户,也为新世纪中美两国人民的沟通与理解架起了一座更加宽阔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潘锐 《党政论坛》2011,(2):55-55
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印度国会演讲中称,“期待联合国安理会在未来几年经过改革后,能接纳印度为常任理事国”,把印度政治家的自尊心飙升到半空。  相似文献   

6.
板桥霜 《党政论坛》2014,(16):54-54
在王岐山一贯以来的政治生涯中,脱稿演讲是家常便饭,且常常是纵论古今、妙语连珠,又绵里藏针。不喜欢念讲稿,却喜欢即兴讲话 谈及王岐山,美国不少财政高官都还记得2008年6月17日,那天王岐山接替“铁娘子”吴仪,首次以中国副总理身份赴美参加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王岐山第二天在晚宴上发表了40分钟脱稿演讲,他睿智幽默、形象生动的演讲赢得掌声不断,让与会者折服。  相似文献   

7.
高凡 《侨园》2011,(6):4-6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一个可爱的美国小姑娘,她的名字叫Bonni,中文名字叫麦美文,小名美美。美美金发碧眼,别看只有11岁,可她却是一个十足的小中国通,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小姑娘。中西合璧的小精灵美美的家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的阿巴拉契亚大学城里。她的爸爸是地道的美国人,在阿巴拉契亚大学当终身  相似文献   

8.
王孝武 《侨园》2014,(2):8-8
面对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的李某某案,北京某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竞如是说:“李某某案中,法律被人利用,那个女孩本可以随时走掉,但是她最终还是跟这几个人在一起。而案发后.她应立刻举报这个案件,可她是在所谓的谈判不成的情况下,才举报了这几个人。她没有遵守职业道德,但她利用了法律的漏洞。”  相似文献   

9.
天下     
《侨园》2014,(2):4-5
“娜”面旗帜 中国最富争议的最伟大的女运动员李娜,1月25日晚赢得她运动生涯中第二个大满贯。李娜改变了全世界对亚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她将亚洲网球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次夺冠是偶然,两次就是必然了。即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李娜主观上是在为奖金打球,但客观上她却实实在在提升了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4,(16):26-27
我今天站在这儿演讲有点为难。因为我星期六在MIT做了演讲,星期天又在哈佛北大校友会上做了演讲,现在抬头一看,很多面孔都很熟悉,前两次都在场。你知道重复听,会让我的演讲变得多么痛苦,世界上只有一句话是可以反复讲的,就是“我爱你”,但只适合对一个人说。  相似文献   

11.
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尽管离开浦东已两年多,却依然带着浓厚的“浦东情结”。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他手边就放着一沓反映浦东建设成就的剪报,这是他离任后一点点收集起来的。 赵启正于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就担任主任,直至1998年初调离,亲身经历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主要过程,并自称只曾是一个“演奏员”。他说:浦东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事件,它的开发过程和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无比正确性。如果把浦东开发开…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了我驻南联盟使馆,造成人员死伤和馆舍毁坏。这种违反国际法起码准则的行径令世人震惊,这副以“人权卫士”自居而肆意践踏人权的无耻嘴脸,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同时也使很多人从“美国梦”中清醒过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进行西化的图谋由来已久、尽人皆知,国内外的民运势力就是他们的应声虫。一些去过美国的或没去过美国的人对美国的印象好像也不讲,人们对西化似乎已不以为意,可谓“好花渐欲达人眼”。恰在此时,美国把五枚导弹投向了我驻南使馆,实际是投在了中国人的心上。这就使中国人不得不思…  相似文献   

13.
曾嘉 《侨园》2002,(3):22-23
“我要努力学习中文普通话和写作,为中加两国友谊尽一份力。”刚刚结束北京之旅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华裔小姐曾晓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以并不十分流利的国语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来北京参观,然而她已经被历史悠远的中华文化所吸引,认真学习中文以及中华文化将是她努力的方向。加拿大的卡尔加里以“牛仔之城”而闻名于世。在接近100万的人口中,华裔占到9万。卡城华裔小姐选举每两年举办一次,由1997年成立的卡城华裔小姐选举基金会联合侨团与商家共同举办。其宗旨主要是选出美貌与智慧兼备的华裔少女为亲善大使,除在国内向主流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亦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崇敬,对壮丽山河的迷恋,但很少听到对中国企业的由衷赞赏。1998年6月27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硅谷》的文章。文章一开始就说:如果随美国总统克林顿于6月25日到中国访问,仔细观察的美国商人定会大吃一惊。在这块以中央计划经济经济为主的贫困大地上,有几个非同寻常的中国企业正在崛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是这样一个极好的典型。它座落在南部沿海新兴工业城市深圳,是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1996-1997的两年里,华为和另外几家小…  相似文献   

15.
说“文身”     
为日本留学生讲“中国古代城市文化”,讲到宋代城市里不允许士人举子“文身”时,学生问及中国的“文身”是什么时候有的?她之所以对“文身”感兴趣,是想探求日本人在手臂上刺花是否和中国  相似文献   

16.
美藉华裔作家汤亭亭女士用她文化边缘人的角色和双重"他者"的身份,在她的作品中对中国故事移植的同时,大胆地进行变异.从她的一这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所创造的文学作品中所寄寓的文化,既不属于中国文化,也背离了美国主流文化,形成了属于她自己这个族群的独特文化--世界华人文化,这说明世界华人话语权正在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17.
辛闲 《党政论坛》2012,(2):10-11
中央党校:“中国未来领袖”之校 作为中共轮训培训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长期以来保持着神秘色彩。如今的中央党校神秘色彩日渐弱化,国际化形象日渐鲜明。2005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来到这里发表演讲,称这里的学员为“中国未来的领袖”。  相似文献   

18.
也许是出于“旁观者清”、“兼听则明”,改革开放的前几年,曾有报家举办过“外国人看中国”的征文活动,其时,未知曾到过中国的意大利记者法拉齐这位外国人“对中国是何种观感”?然而前不久她再次来华说过的一席话,则给我留下较深印象。 法拉齐曾于1980年来过中国,去年她第二次来华时,对采访她的中国记者说:“我这次来看到变化了的中国,看到了许多欢乐,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开始的“中国文化名人独家访谈系列”,已连续在《河南经济日报》整版刊发了穆青、魏巍、李准、姚雪垠、靳尚谊、二月河、张一弓、骆玉笙、常香玉、张贤亮、庞中华等50多位文化名人的访谈录,并将作为一项“文化工程”一直持续下去。此事虽然没有擂鼓筛锣的喧阗,但在国内文化界和海外还是引起了反响。 国内有出版社拟以《20世纪的太阳》为题结集出版这些访谈录,美国有关机构也达成出版意向,日本《中文导报》由此开辟“中国文化名人谈中日关系”的专栏。文化界有人  相似文献   

20.
大国对多极化认识存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3,(37)
多极化实质上是指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但这个过程将是非常缓慢的。 美国强烈反对多极化。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今年6月26日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演讲,对多极化进行了猛烈抨击,其主要观点是:多极化是“敌对性的理论”,导致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