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人大主体这个切入点,积极倡导并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腮活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地服务,较好发挥了各级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巾的骨干作用,体现了新形势下人大代表的本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近年来,泗水县人大常委会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大工作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泗水”建设。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常委会肩负着重大责任,要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任务,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足点,切实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努力做到“五个突出”:  相似文献   

4.
辛永周 《天津人大》2006,(12):18-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于履行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安丘市人大常委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围绕依法腔行监督职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人大研究》2006,(12):47-49
马森骏: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是地方人大的职责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马森骏撰文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为重点,以贯彻落实《监督法》为契机,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是和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阐述了和谐、优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探讨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教育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是关系到促进未来一代全面发展的全新挑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下,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紧密结合实际.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具体落实到机关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提出建设和谐机关的任务和要求,开展了创建和谐机关的大讨论,为机关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找到了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利群 《人大研究》2007,(1):16-17
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人大常委会职能作用的必由之路。为了了解人大制度建设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2005年下半年,我们对甘肃省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通过实施释法析理抓接访、创新机制抓处访、综合分析抓预访等行之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做好信访工作。督促“一府两院”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维护了群众利益.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司法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济宁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作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负有重要职责。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全力维护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愈发彰显成熟之美,处处闪现创新之光。这些新举措增加了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凝聚力,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戚丹 《公安教育》2008,(3):6-11
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建设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公安命题。在我国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民警察的性质、地位决定了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政治保证和社会基础。分析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执法能力的路径,成为目前警学界和实战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丽 《新东方》2008,(3):41-45
党的十七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夯实社会和谐的法制基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亮 《现代领导》2006,(12):25-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组织部门作为党委主管党员、干部、人才工作的职能部门,只有率先创建和谐型机关,才能影响、带动和引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才焕发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高昂热情.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浙江》2006,(20):20-21
《决定》共分八个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湖北宣传》2006,(12):1-1
要全面系统,突出重点。要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深刻阐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要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原则,深刻阐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蕈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把握,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要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刻阐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深刻阐述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对机关党组织来讲,如何从自身特点出发,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按照机关党组织的基本职能开展工作.在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积极发挥作用,是现阶段机关党的工作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实践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党政机关的特点出发,着眼于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探索机关党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定位、工作重点和实现途径,切实提高机关党组织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体现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构建和谐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就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就公安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向中全 《重庆行政》2010,12(1):77-78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以来,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