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对《离骚》从无研究。读了《理论学刊》今年第三期关于《离骚》的文章,引起一点联想。文章对《离骚》的“离”,解释说:“这里的‘离’并非指屈原的放逐,显然是指被‘疏’、被‘离间’之后的忧愁哀怨。”这是不是说“离”含有“疏”和“离间”的意思,我不甚明了。记得过去许多注家多牛是把“离”字解为“遭遇”的意思。因为古来“离”与“罹”通用。“罹”  相似文献   

2.
增妍 《侨园》2012,(8):36
秦汉以前脚指小腿, “脚,胫也”(《说文》),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孙子膑脚”,意思是孙膑被砍断小腿.魏晋以后,脚就和现代意义的脚样了,指人腿或动物腿的下端接触地面的部分,俗称脚丫子. “足”和“趾”都表示人的脚,“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意思是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后比喻事情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趾,从足,止声”(《说文》),趾指足,不指脚趾.  相似文献   

3.
《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吴隐之去广州赴任刺史,当他行至离广州20里的石门时,听说当地有水名叫“贪泉”,饮了它,便会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以为然,俯身掬水而饮,并赋诗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说,人们都说喝了此地的泉水合贪财爱宝,我不信此说,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尚的人喝下去,也不会改吏自己意志的。到任后,他更加清廉勤谨,吃饭时只有青菜和干鱼,衣物器用也极其简单朴素。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原来官吏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风气为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列宁“灌输”说本义是理论创造和引导1894年,列宁在彼得堡活动,积极地从事建立党的组织的工作期间,就把“灌输”说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提了出来.列宁指出:“应该把这个理论通俗化,把它灌输到工人中去,应该帮助工人领会它并创造一个最合乎我国条件的组织形式,以便传播社会民主主义并把工人团结为一个政治力量.”(《列宁全集》第1卷第298页)  相似文献   

5.
小汪是个入伍三年的老兵,颇有点才华,写得一手好字。可就是有点“不拘小节”,每天早晨起来不肯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拖了班里的后腿。为此,小汪没少挨班长的“批”。可他一点也不开窍,依然我行我素,气得班长直跺脚。一天,他们的指导员见小汪在练字,特意凑过身去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啊。”小汪把嘴一撇,意思是说“你也懂?”指导员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意,说道:“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其中既有美学,又有力学……。”于是从古之书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说到当代的郭沫若、沙孟海、舒同。指导员见他听得入了迷,便话锋一转:“字如其人,你的字的确很美,但不象你。”小汪一下子呆了,说了声:“怎的?”指导员便趁热打铁,“看你的被子窝窝囊囊的,象练书法的人吗?”并告诉他:叠被子犹如写字,也很有讲究。一个字中  相似文献   

6.
刘萍 《理论导刊》2000,(11):40-41
在国际私法领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经过几个世纪的沿革,不仅十分完善,而且已经成为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其中,尤以合同领域之适用最为普遍。在各国适用意思自治原则过程中,表现出看似矛盾的两种趋向,即在特殊的合同领域限制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适用和在一般的合同领域减少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 (见肖永平:《冲突法专论》第 191页 )  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尽管起步较晚,但 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已有一定的系统性,其中的第 145条,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8.
栗正作《孔佛对话图》。 孔子说:“如之何?如之何?”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拿它怎么办?拿它怎么办?” 佛祖回答道:“不可说,不可说。”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没法说,没法说。” 看来,孔子于人生是取积极态度的。他焦虑着,  相似文献   

9.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产阶级法统称为剥削阶级的法.剥削阶级法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统治服务的.保护私有制,这是剥削阶级法的共同特征.奴隶制法是保护奴隶制所有制的.例如,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共有二百八十二条,而其中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的条文就有一百二十一条,因侵犯私有财产而处死刑的达三十多条.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到期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或处死,如果债权人是几个,可以把债务人砍成几块,各分一块.我国西周的法律也规定,侵犯奴隶主财产要处极刑.确保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就成了封建制法的主要任务.例如,我国《秦简·法律问答》中记载“盗徒封、赎耐”,意思是说,谁要私自移动田界,就要被判处徒刑.在欧洲,封建制法禁止分散和转移土地,规定封建主可以出租并随时撤销租佃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古代有不少关于孝敬父母的理论论述。我国最早一部论述家庭伦理道德的专著《孝经》中,说:“孝者,德之本。”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爱,还能期望他去爱社会上其他的人,去为社会奉献自己吗?过去说“忠臣出于孝悌之家”,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以来,在苏联国家政治生活中“大胆发扬公开性”,并且把它作为“列宁主义的一条原则”竭尽全力地去推行,从而在国际社会舆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让人民知道一切 “公开原则”就是让人民知道一切。列宁在给《星火报》编辑部的信中写道:“的确,已经是坚决抛弃宗派小组活动的传统的时候了,已经是在依靠群众的党的内部提出这种坚决的口号的时候了:要光明正大一些,要让党知道一切”。(《列宁全集》中文版第7卷第99页)1977年的苏联宪法明文规定:“苏联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公民日益广泛地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改进国家机构,提高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加强人民监督,巩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律基础,扩大公开性,经常考虑社会舆论”。1983年安德罗波夫在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的讲话指出,“工  相似文献   

12.
余敦康 《民主》2006,(10):32-33
《周易》的智慧在于和谐《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像是一个大海绵体,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整合为一个整体,早在尧的时代就开始这种整合了,经过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华夏就正式形成了。春秋战国,虽然是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也斗得不可开交,可是到了汉代又整合了。这就是《周易》说的:“一致百虑,殊途同归。”《周易》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其核心价值,可以用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字来表示。什么意思?就是和谐,“太和”是最高的和谐;“中和”是…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1日, 《信息自由法》在英国正式生效。这项法律意义何在?英国宪法事务大臣福尔克纳一针见血地说:这项法律令公众与政府信息的关系从"需要知道"变成了"有权知道"。再具体点说, 《信息自由法》生效前,英国老百姓要了解政府内部运作,只能以"我需要"的理由去申请,允不允许全看政府意愿。《信息自由法》生效后,英  相似文献   

14.
新的公式化     
见小而不明其义者,往往见大也不明其义;岂可小大由之?《战国策·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章.记述了明智的名医扁鹊与愚昧的武王及其左右那种尖锐的思想冲突.全文只有百十个字,但主要人物与他的配角个性鲜明,情节富有戏剧性,引得起读者的关注与思索:“扁鹊见秦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这两句文言文不难理解,不过是说秦武王把症状向医生扁鹊说了,后者提出替他除病的设想.但秦武王尚未表示可否,他的“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秦策》上讲,一次,三国联盟攻秦,兵逼函谷关。秦王感到形势危急,想割让河东之地与三国讲和,就找来楼缓商量。楼缓说:“割去河东,对国家是个很大的损失,但免于外患,对国家又有很大好处。这样事关国家兴衰利害的大事,大王何不召公子池来问问呢?”秦王召来公子池。公子池听了秦王的意思后说:“讲和大王要后悔,不讲和大王也要后悔。”“为什么?”秦王问。“大王割让河东之地而讲和,三国退兵走了,大王一定会说:‘真可惜!三国就要退兵了,我却把三座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求知》2023,(6):38-41
<正>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新的阐释和丰富,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规定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法律形式转化为国家意志,  相似文献   

17.
“我们”辨     
不久以前我在《杂文报》上发了一篇《前后左右辨》,其中说了一个意思,即主要是防止“左”,说“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做了不少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再不能做这样的事了。很快收到一位比我年长的读者来信,引了“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做了不少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这句话,在“我们”两字上加了着重点,然后说:“读不懂。‘我们’是谁?如施蛰老所说,匹夫手上无权,他负得起天下兴亡这个责任吗?”  相似文献   

18.
史书真是难读。《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便有伏笔。于是有《左传》发其隐:“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由于只是摄政),可知读史是要从没有字的地方,读出字来的。那么有字的地方呢?自然也少不得要有字外意。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论“《三国志》多回护”,其中言道:至叙述高贵乡公曹髦被弑一节,其实是帝  相似文献   

19.
依法行政对于依法治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确立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是运用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并从制度上保证“法治”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的实施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尤其是行政机关,大量的法律、法规,包括经济方面的以及和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许多法律、法规,都要靠行政机关去实施、去落实。因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理论学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浅谈提高干部法律意识》的短文,问题提的非常重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依法治国,把国家的各项基本活动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要加强法制建设,必须首先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这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实现领导方式民主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提高干部的法律意识是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变革的需要 法律意识是人们在关于法的认识活动和举凡一切有关法的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情绪、意志、价值判断等因素的总和。其中重要的是具备法律知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