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2.
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鹰 《思想战线》2006,32(1):102-106
20世纪以来,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道家哲学,是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基本课题。在中国美学史中,道学的意义恰与儒学的意义相对照:儒学的意义在于以“仁”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以个体人格培养为艺术主题、以“中和”为艺术理想的美学理论;道学的意义则在于,以“自然”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追求个体精神和生命自由,复归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顿悟与直觉:中西艺术思维方式的文化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顿悟和直觉是中西不同的艺术思维方式。它们深受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的顿悟发端于老庄哲学,尤其是《庄子》内篇中的思想,但它的正式形成则始自于中国的禅宗。禅宗直接为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了思维方式。西方的直觉则同柏拉图以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有更紧密的联系,是对传统思辨逻辑的背叛与离异。从思维机制和思维内涵上讲,顿悟在禅宗思维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理性原则和道家哲学的形而上本体意味,使中国艺术思维既具有直观领悟的瞬时判断性,又充满一种永恒性的深刻体验和迷人的空灵。而直觉主要来自于知觉经验的自组织能力,强调先天赋予性和天才、灵感的“本我”状态,容易激发创造力,获取新奇的艺术构思,但也容易走向非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历代儒家先哲中,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儒学大师张载所提出的气一元论、“天人合一”论和“民胞物与”论,汇集了中国古代儒学生态智慧的精华,其立论的体系性、命题的鲜明性以及它与现代生态伦理内容上的贯通性,都代表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 丁桢彦在《社会科学报》104期撰文认为,“哲学危机”的说法,大多是由于对哲学功能的理解失当而引起。“哲学万能”的看法固然荒唐,“哲学无用”的命题也未必正确。哲学的功能就在于给时代贡献智慧和理想。中外哲学史上的诸子百家,就其原先形态而言,现在看来都已陈旧了,过时了,但它所代表  相似文献   

6.
屈中正 《求索》2010,(11):222-223
"意境"作为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文论和美学范畴,从其萌芽、发展而至成熟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其中受老庄哲学,典型农业经济和多元文化冲突的影响较深。实践性、兼容性、历史性是"意境"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7.
作为哲学的儒学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中国社会,更好地融入当今世界文化,必须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而儒家哲学现代化的关键是舍“经”取“子”,对传统儒学进行一些切割分离手术,即儒学思维的去政治化、去神学化与儒学研究的去章句化.经过这些手术,儒家哲学研究才能真正走出经学时代.  相似文献   

8.
余海 《新东方》2006,(2):31-32
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然而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禅宗思想也有着特定的关联:既有对禅的吸收,又有对它的排斥。可以说正是受禅宗的影响才有了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而就在其核心思想上,对禅的吸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心即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中说:“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祖钦禅师语录》:“事不自立,因理而显,理亦心也;……事本无名,因理而得,心即理也。”而“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1…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儒家思想给予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智慧,老庄哲学则是养生命的智慧。养生一直是研究《老子》的一个重要思路,而更有人认为“养生”一词源自《庄子·养生主》。今天,老庄哲学和道家的养生理念正在为很多中国人所效法。尽管,关于中医仍然有很多争议,但是民间却有把中医奉为圭臬的趋势。这些传统的养生理念能够解决当下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吗?  相似文献   

10.
"虚实相生"是平面设计意境创构的方法论问题。从艺术心理角度而言,"境"的妙处不仅在于情境交融和"道"的领悟,还在于审美空间的"虚实相生"。讲究虚实结合,追求实境与虚境的有机统一,是艺术意境创构的结构性内容和重要原则。"虚实相生"最初来自老庄哲学,认为"虚"  相似文献   

11.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许多令人思索再三的深刻美学思想,而这些美学思想寓于“水月镜花”、“羚羊挂角”等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以禅喻诗”,“附物显理”,其思维方式是以彼推此,据此推彼,具有类比的特性。一禅宗是关于心的宗教,其思维是内向性的。认为只要返观自心,绝念内省,就能把握真如佛性,因为佛性与人性相通,它就存在于非实体的人之心灵之中,体悟到本心,自然就体悟了真如佛性。于是,禅宗的大量公案都是在描述、阐释内观本心、体悟佛性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这种宗教心理事实  相似文献   

12.
哲学既不像过去人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 ,也不像人们现在所忧患的那么无用。哲学作为一种超越性智慧 ,自有其“无用之大用”。哲学的功能和价值体现两个方面 :对个人而言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精神境界、保持好奇感、赋予生活以意义、训练理论思维水平。对社会而言 ,它通过批判现实 ,激发社会活力 ;通过构建理想 ,引导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13.
张轩 《新东方》2014,(2):29-32
以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植根于当代社会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创新式的开拓,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贡献的核心表现为促进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转换。具体说来,则包括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形成、恢复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学的本位地位、重塑儒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借鉴西方哲学资源来推动自身思想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蒋介石的力行哲学,陈立夫的唯生论,是国民党官方哲学的主流派,那么,阎锡山的“中”的哲学,则是地方军阀集团的理论代表。由于地方军阀是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的一个基本现象,又由于绝大多数地方军阀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理论的,这就使得阎锡山的哲学,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很好地说明了这一事实:在“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代中国政治和军事舞台上,阎锡山是地方军阀中独一无二的不倒翁;更从一个侧面折映出现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而闭塞的中国内地)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支,以顿悟为特色,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谓“公案”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是禅师为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作出的一种指示。禅宗公案表面看来扑朔迷离、荒诞不稽,充斥着矛盾与悖论,实际上正是这种对常理和规范的“破坏”和“偏离”,才有着一种“神妙”的境界。本文试图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荒诞表征下的合理性:“反常”的语言形式正是禅宗“反常”的思维模式的镜象描摹,禅宗通过这种“反常”有效地传达了禅宗“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冰  何松 《求索》2005,(12):129-131
《道德经》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道教乃至中国传统自然生命美学奠定了哲理框架,涉及了生命美学的哲理基础、基本内涵、相关范畴和哲学意义。重新解读《道德经》,有助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美学理论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接轨,发挥生命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学用人体生命的一体性和家族家庭的亲和性来看世界,认为天人一体、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共生共荣的天下观表现在国际间便是“讲信修睦”、“协和万邦”,中国历代的外交政策受此影响,基本上是和平睦邻友好的。西方近现代文化有强烈二重性:它给人类贡献出科学、民主、法治、人权、平等、自由等文明成果,但在国际关系上它的主流文化却奉行霸权主义和贵斗哲学,加重了世界的危机,其一是马基雅维利的强权政治论,其二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其三是基督教一神教的独尊性与排异性。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需要儒学“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学会和平共处、互助共赢,否则“地球村”便无法维持。  相似文献   

18.
看,凤凰木花如朝霞一片 ——郭小川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中一个象生活之树一样常青的美学命题。在多年来的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今天要广开门户,欢迎海上来风,借鉴西方诗歌与诗歌理论的精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的同志对于民族诗歌和民族诗歌理论的传统,则一概斥为“保守”和“僵化”,“意境”论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如孙绍振同志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中就说:“他们老是把我们的古典诗  相似文献   

19.
于长悦  王珞 《求索》2013,(8):116-118
嵇康是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一生崇尚老庄.其哲学思想注重“循性”与“逍遥”.嵇康执意追求这种“诗意的栖息”。他“放情肆志”.喜好庄玄,以求“游心太玄”,力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的哲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嵇康认为,凡事应该因循各自所禀受的自然本性.使其恰如其分.然后进一步超越性理,达到“越名任心”的无我之境。嵇康所追求的“和”非儒非道,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相结合的中国传统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列宁也说过:“……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认真学习辩证物物主义原理,把它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指导,是我们迎头赶上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国家的重要条件之一。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曾经把科学引向错误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