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迷醉北部湾     
钟春云 《当代广西》2013,(20):58-59
银沙堆细浪、海豚戏翔鸥、南珠映日月、红树掩堤沙……这是北部湾特有的美景。北部湾.素有最洁净港湾之美誉,优美的海洋生态构成了环北部湾沿海独特的风景。今年,我区将斥资140亿元建设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为了保护好我国目前最洁净的这一片海,我区在推动旅游业的同时积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重点打造生态旅游区。  相似文献   

2.
宸晶 《当代广西》2008,(11):56-56
[画面一]白浪逐银沙,海豚跃水面,鸥鹭邀蓝天,红树映碧海,南珠临清风……广西北部湾被誉为“中国大陆近岸最后一片洁海”,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红树林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海水淡化器”等美誉,能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再造陆地…… 北部湾能长久保持洁净,红树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净海北部湾     
盈励 《当代广西》2011,(8):3-M0002
山清水秀生态美——这是北部湾递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5年来,严把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借助良好生态环境吸引高端产业落地,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盈励 《当代广西》2007,(16):18-19
蓝天、碧海、银滩,红树林、白海豚……资源丰富的北部湾拥有美丽迷人的景象,这里是中国最洁净的海湾。也正因为如此,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掀起阵阵热潮的同时,如何保护好这片“净海”,成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百姓热切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广西肩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正>北部湾,碧波万顷,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洁海、净海"。广西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目前海水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良好的海洋环境质量和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广西生态的亮丽名片。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片海域也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6月下旬,记者跟随"广西环保世纪行"采访调研组走进北部湾,感受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海洋发展之路。临港石化强化监管保生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融安县坚持走绿色崛起之路,以“生态经济工业区、生态农业试验区、绿色旅游模范区”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走出了一条融安特色之路。 重生态 保水源 “‘美丽融安’首先要保护好环境。”“发展工业与生态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有污染的项目宁可不要。”融安县委书记兰登、县长陈家达多次和环保局、发改局、招商局等负责人强调这样的观点。融安处在柳江的上游,是300万柳州人的母亲河,更是下游千万人的母亲河,上游保护好,下游人民饮水安全才有保障。  相似文献   

7.
桐庐的最大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我们要切实保护好桐庐人民的绿水青山,保护好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这一优势今后会更加宝贵.  相似文献   

8.
杨毅 《创造》2002,(4):18-19
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指出,突出重点抓生态,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主导思想和观点,是对我们多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的概括总结,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客观地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而得出的符合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科学论断,是对我省今后五年生态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要把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好,结合实际贯彻好,使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工作实践的…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中国以最大的诚意和决心,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扬帆起航,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曾指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为此,我们对内蒙政协董恒宇副主席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10.
何平 《重庆行政》2015,(3):14-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也意味深长地说:“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核心任务也是发展。”重庆市委的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将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武隆带进了全新的生态时代。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求既守住生态底线,又释放发展能量。武隆积极把发展置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建设来通盘考虑,按照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建设更加完备、生态保护更加严格、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化更加普及、生态产业更加发达这“六个更加”要求,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武隆公园”,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引领、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制度保障的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1.
孙政才书记在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指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并重,着力涵养保护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建设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根据这一功能定位,结合忠县实际,我们提出了打造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县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覃茂鑫 《当代广西》2009,(17):18-19
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空气清新,这是众多外地游客对广西的第一印象,也是广西良好生态最感性、最直观的体现。 “当今中国,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水系,珠江水质最优;珠江水系中,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水质最好;大陆沿海,最洁净的海水就是广西北部湾,最美丽的海岸就是广西的海岸。”这是自治区林业局局长陈秋华对我区生态环境质量充满自信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徐东海 《群众》2014,(9):27-28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本着这样的政绩观,洪泽县近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底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融并进、相得益彰的科学发展之路,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我们的基本认知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它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我们琼中县是海南省三大河流的发源地。琼中作为全省生命之肺的中部山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更加重大,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在农村建设生态文明至关重要,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陈天会 《政策》2010,(2):52-54
开栏的话: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为了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本刊特开设《生态建设》栏目,欢迎各地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本钱。”但这个“本钱”有多大,怎样使用才合理,怎样才能保护好,却很少有人能够讲清楚。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生态的认识尚欠简单,对生态的价值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来细算账、算明账。我们对海南生态资源的认识往往处在主观感受和经验判断的初级阶段。随着生态省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生态问题,并以此为指导设计出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定义生态的价值。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提出构建“生态资本”评估体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湿地公园建成是一件政府、百姓皆大欢喜的事。但是,生态成果如何既能长期持续地得到保护,又能更广泛地惠及广大群众,让百姓共享发展的红利。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袁翔珠 《前沿》2009,(7):126-129
在清代,包括贵州、广西、云南及部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在内的广大苗疆,自然地理环境多样,民族成分复杂,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清代在治理苗疆的过程中,注意融入生态保护的内容,在森林、矿产、土地、水利等资源的保护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苗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措施不仅有力地保护了苗疆丰富而脆弱的生态资源,对今天建立健全这一地区的生态法律机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琪 《桂海论丛》2014,(2):91-96
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文章在选用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绿色竞争力、生态足迹等指标理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和大系统理论的分解协调原理,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系统划分为人口、资源、土地利用、经济四个子系统,并建立了SD模型。在模型仿真过程中,以水资源利用率、国民经济各产业投资率、科技贡献率及跨区域调水量为控制变量,通过对各因子进行组合设计了六种仿真方案,用以模拟2010-203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指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耗低产的生产模式,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产出量远高于发达地区的水平,甚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北部湾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推广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区域绿色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正决策心声桐庐的最大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我们要切实保护好桐庐人民的绿水青山,保护好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这一优势今后会更加宝贵。●人水和谐,生态优先,产业富民,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是生态文明的基石,也是桐庐人的共识。●要创新发展思路,切实把环境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努力超越传统工业的发展路径,不求快而求优,不求大而求精,不求全而求美,探索出一条具有桐庐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