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沈金箴 《前线》2017,(2):56-59
智慧城市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是我国站在历史新方位上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新机遇和新通道,是城市发展体现和实践新发展理念的实验沃土和重要载体。梳理和理解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经验和运作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利用智慧城市的工具框架,进而重构城市规划方法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发挥规划"龙头"作用,进一步做好"五个统筹",提高国内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毕美家 《江淮》2012,(1):27
淮北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近年来紧紧抓住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立足转变发展方式,围绕"六大"转型路径,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三化"互动,加快推进城市转型进程,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展城市服务业浅析——以兵团第十二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师城镇化发展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动力,城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十二师城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发展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现代服务业滞后等不足,需要在构建符合团场特点的商业综合体,拓展专业化市场服务功能,整合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在地产、交通、广告业等方面提升城市服务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在发达国家已有200多年历史。聚焦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供启示。加强管理和服务。20世纪以前,由于人口迅速膨胀、失业与贫困问题严重,多数欧洲城市存在住房短缺、疾病蔓延、犯罪率高和贫民聚居等社会问题。直到政府全面介入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社会问题才得到明  相似文献   

5.
张娟娟 《江淮》2012,(6):17-18
每一次产业的提升,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动力;而各个城市的历史积淀、文化氛围、演进历程等,则为产业发展打上鲜明的"烙印"。"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  相似文献   

6.
大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来自城市,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对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发展都至关重要。目前,建设绿色城市正日益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方向。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重要原则。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集约化利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圈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心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城镇化建设,科学谋划库尔勒经济圈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是巴州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南疆乃至全疆前列的必然选择。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提出巴州中心城市——库尔勒经济圈的发展模式为点轴发展模式,空间战略布局为"一核三极、两轴两圈",并制定其区域圈组织发展次序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8.
《党建》2014,(3)
正共聚合·共发展·共分享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助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采禾国际集团"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是以城市与城镇为主体,根据地方区域资源、产业结构、发展规划需求,量身定制的产融城一体化投资运营模式。通过主题量身定制方式,采禾国际集团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源进入地方区域,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一同打造不同主题的城市综合体、城镇综合体、产业聚集区等,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智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9.
张良 《北京党史》2013,(4):25-28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针对城镇化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曾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将与新技术革命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而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都要在城市用地上得到落实,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发展粗放、土地浪费严重的情况。研究城市土地制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很有意义。本文分四个阶段梳理了我国城市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谢天成 《前线》2016,(7):36-39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实施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完善城市科学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引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姜龙 《唯实》2013,(12):75-76
<正>近年来,海门市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机遇,按照"绿韵东洲,生态江城"一大定位,瞄准"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两大目标,聚焦"新城区、新园区、新市镇"三大阵地,推动"城市经济、城市形象、城市品质、城市功能"四个提升,全力打造江海特色花园城市。重点抓了"四个坚持":坚持高标引领,有章可循。规划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决定城市的品位和特色。我们更加重视规划的导向性、约束性,确保城市发展在规划的框架内稳步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为辩证地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优先几个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优先的关系问题很重要,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公园绿化不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全部,而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一、新型城镇化要做到生态优先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快速城镇化已经持续了30年,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一些生态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处于现代城市化与全球城市化并行的压缩型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化率超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的同时,城市社会不和谐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城市体制之外的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城市体制内低收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特征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强拆问题等方面.和谐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生存权、共用权、环境权、参与权以及城乡均衡发展等5个方面.确立以社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由经济发展主导型向社会建设主导型转变,把社会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发展的新突破口,是实现和谐型城镇化的基本战略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湘评论》2016,(3):19-20
常德市认真抓好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工作,立足宜居宜业,注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开拓发展新空间,较好地实现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突出科学定位,培育城镇发展新空间科学定位城市。  相似文献   

15.
黄鹂 《理论导报》2013,(7):34-35
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既互相区别、互相分离,又互相联结、互相依存。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克服建管脱节、急功近利、重建轻管、规划滞后的问题,牢固树立建管并重、规划先行、"内外兼修"的城市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6.
易鹏 《当代贵州》2014,(19):66-66
正前不久,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提出城市规模标准。"根据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立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经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迫切,新标准的建立将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精细化发展,有利于二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城市的划分标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多次变化,总体而言,划得比较粗放而且标准偏小,这主要和当时的城镇化率较低,计划经济色彩较强有关。国家建委于1955年将城市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规定了大、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50万人口以  相似文献   

17.
胡晓剑 《当代贵州》2010,(22):62-63
为实现生态都匀、宜居都匀、人文都匀、活力都匀、魅力都匀、和谐都匀等发展目标,都匀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用改革发展新成果去惠及人民,用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去凝聚城市合力,实现都匀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0,(5):27-27
住建部:中国不会赶农民进城日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中国的城市化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中国不会驱赶农民到城里来,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均衡城镇化的压力,避免贫困的城镇化。"仇保兴承认,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盲目照搬国外城镇发展模式的问题,使得中国城市风格雷同,规划设计缺乏地方特色,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21,(4)
城镇化是城市空间生产关系重塑和再生产的过程,资本、权力和文化则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要素,而城市居民对上述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情况表现为不同的城市权利结构。权利结构失衡是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状态,其本质就是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城市权利关系中的展现。城镇化形塑出新的城市权利结构,而维持权利结构的相对平衡则是检验城镇化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树立正确的"权利失衡"观,更需要从资本、权力和文化等引发权利结构失衡的关键要素入手,推进城市权利的合理化分配。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应摒弃"摊大"、"求全"、"无序"、"空心"等城镇化老路。时尚之城不仅仅是城市形象问题,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理念的高度浓缩。打造时尚之城对于城市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竹县良好的区位条件、较好的发展基础、起步的时尚产业、积淀的文化底蕴、县域内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打造时尚之城的最坚实的条件和基础。围绕"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定位,大竹县从城市规划、场镇建设、支撑承载、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力,积极探索具有大竹特色的时尚之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