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魏来  涂一荣 《湘潮》2013,(8):34-35,61
通过对华中地区五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客观地审视了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及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总体上积极理性,但其政治认知存在浅层理解和多重困惑,政治参与出现冷漠现象和功利色彩、爱国情感走向行动和观望双重倾向等问题;建议探索新型德育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政治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并加强指导和监督、开展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爱国主义氛围。  相似文献   

2.
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中意志的重要性、作用及其培养途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意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调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变化;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意志品质,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为意志形成打好基础;要重视思想政治社会实践,在锻炼中强化意志;要通过物质鼓励和精神激励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志;要注重优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濡染意志品质;要定期自我检查、评价和调节,提高意志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3.
政治行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行为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少数大学生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效能感偏低、政治疏离感较强、政治取向功利、政治知行脱节等问题。高校要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行为,必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认知水平;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党团组织引导大学生政治行为的核心作用;营造良好政治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政治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政治行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行为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少数大学生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效能感偏低、政治疏离感较强、政治取向功利、政治知行脱节等问题。高校要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行为,必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认知水平;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党团组织引导大学生政治行为的核心作用;营造良好政治文化氛围,拓展大学生政治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马浩  李岩 《山西青年》2022,(8):104-106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宏观上赋予了社会结构变迁的新动力,从微观上也正在不断决定和取代人们交往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使用数字化技术产品的年轻群体,对其本身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从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培养路径方面进行探析,指出在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所面临机遇和挑战,最后针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缺...  相似文献   

6.
创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现代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在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上显得尤为必要,就其政治主体人格的养成而言,在全球化时代,它越突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客观分析当前这项教育的成绩和不足,笔者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体系,从而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提高当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当前,大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人际能力存在许多薄弱之处,必须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服的一种。基于说服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实现五个"转变":教育理念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教育内容从科学认知向生命认知转变,教育过程从理论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变,教育方法从单向理论灌输向立体呈现转变,教育关系从主客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变。创新路径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公信力,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气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文性,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培养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就是培养其对民族团结的正确认知、积极情感,指导其在学习、生活中和各民族友好交流、交往、交融。当前大学生对民族团结已有自己的认知,及时发现并指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存在的认知失调,并在认知失调理论下运用改变认知和行为、增加新认知、利用环境熏陶等方法重建大学生的认知协调,对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民族团结意识,将其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指导现实生活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现代公民意识的相关知识和场域理论,来尝试阐释大学生政治认同观与高校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确立爱党、爱国家、爱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公民教育建立在对执政党、国家、民族进行认知的三位一体的思想结构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特定的竞争性和同构性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大学生政治认同观的生成场域,习性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正确政治认同观。  相似文献   

11.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教育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要任务。只有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情感体验,磨砺社会责任意志担当,提升社会责任践行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塑造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内容,其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以及有助于其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文化是情感的精神归宿和来源,我们应依托和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调节、约束功能以及发挥其内隐性、渗透性的特点,滋养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感目标,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角色理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色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角色多样化能丰富角色体验,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和认知规律的要求;角色学习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角色实践则有助于大学生的知识、情感和人格的协调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同时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论"两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课"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时代发展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应成为"两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教育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要任务。只有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情感体验,磨砺社会责任意志担当,提升社会责任践行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天雪 《世纪桥》2010,(19):129-130
本文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依据,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行为动机的表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行为意志、行为结果及情绪反应,制约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及情绪控制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探析,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策,促进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重视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争夺,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提升自身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权,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政治社会化这一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高校学生党建的关系,论述了高校学生党建是组织化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对当前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思考,认为高校学生党建应该在坚持核心地位、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政治吸引力、注重学生党员的政治品质培养和政治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作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政治社会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党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政治社会化这一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高校学生党建的关系,论述了高校学生党建是组织化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对当前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思考,认为高校学生党建应该在坚持核心地位、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政治吸引力、注重学生党员的政治品质培养和政治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作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冷漠、政治选择摇摆、政治践行功利等问题。为此,要坚持国家发展、社会倡导、学校教育、家庭示范和个人内化五位一体的引导策略,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