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法典是新中国首部法典,涉及民事商事共同的法律规范,其形式、形成与内容,皆蕴含着中国特色与智慧。"特"在首创之举,"智"在立法为民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凝聚着一系列立法创新,近来颇受关注的人格权独立成编即是其中亮点,亦是世界民事立法的首创之举。民法典人格权编包含的条文,阐明了人格权的内容,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具体人格权进行规范。借此形式,中国立法回应社会大众对相关权利保护的关切,体现"立法为民"的温度。  相似文献   

2.
李文 《探索》2003,(3):130-133
中国民法典的编篡工作已提上立法议程,在探讨其编篡的讨论中,关于人格权的立法是其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比较分析学者们提出的四条思路,我认为人格权法应独立成编。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人格权法编大致的内容设计。  相似文献   

3.
从《民法通则》确立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并在立法上由具体人格权发展到一般人格权,由精神性人格权发展到物质性人格权。我们在肯定其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存在的缺陷,并探索其完善的途径,使其与现实的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法治国家对人格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品格,我国立法对其采取的间接保护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隐私权的保护应采取直接保护的方式。同时由于和知情权的冲突,隐私权的保护必须受到合理限制。在各种人格权中,隐私权出现较晚。一般认为,1890年美国法学家法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论隐私权》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而隐私权在法律上的确立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发展,个人的隐私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关于一般人格权的问题,虽然我国相关法律解释和单行法已涉及部分内容,但是,我国现行《民法通则》中并没有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已有两部学者建议稿均主张确立一般人格权制度.一部为由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牵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学者建议稿》(以下简称人民大学建议稿);另一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教授牵头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社科院建议稿).在保障和扩大人权已成为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在未来的民法典中确立作为人权基本内容之一的人格权制度,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兵团工运》2021,(1):4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总共1260条的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实施后,一些民事领域的单行法将不再有效.《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多项重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亮点",你知道了吗?  相似文献   

7.
沈阳 《廉政瞭望》2003,(6):51-51
凡是与公民的人身或法人的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均可称为人身权。人身权因主体不同而分为公民的人身权和法人的人身权。因性质不同而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又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属于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贞操权等。身份权主要包  相似文献   

8.
人格权的发展史就是从人格中逐步独立的历史,人格权的诞生和体系化就是现代民法对具体人格关怀的标志。继受德国法而来的中国民法,应当将这种体系化的权利纳入民法典之中,因为这是潘得克吞体系权利本位的法典构造模式的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与民事诉讼参与人诉讼活动,调整法院与诉讼参与人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从其在法律体系的地位来看,它保障民法、经济法等重要实体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实施,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其地位仅次于宪法,与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部门一样,居于基本法的地位,其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学好《民事诉讼法教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颁布执行对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一、公民(自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