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王英 《理论导报》2015,(5):63-63
建设美丽中国、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应着力反思和校正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一味强调人类利益至上,而自然成为人类无限索取的对象。这就必然导致全球生态危机。2.唯科技论。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西方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主张“科技万能”的唯科技论也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正能量、正效应;运用不好,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负能量、负效应。3.唯增长论。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些西方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物质条件迅速改善,却忽视了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与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4.主客二元对立。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过度强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区别与对立,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有殊有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全球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断深化的生态危机,而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的伦理关系断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从和谐生态入手,构建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3.
全球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其中科技成为导致生态危机不断深化的工具,而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的伦理关系断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因此,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从和谐生态入手,构建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衣俊卿 《求实》2002,(6):4-8
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 ,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主题 :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研究文化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透过文化危机时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裂变、离散、怀疑、反思、反省、批判等等 ,我们可以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深层变化和进步。从内在机制上看 ,文化危机表现为特定时代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范或断裂 ;就迄今为止不同民族所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文化危机而言 ,可以把文化危机划分为两大类 :内源性文化危机和外源性文化危机 ;以自觉的理性反思来揭示和把握主导性文化危机的失范则表现为文化反省或文化批判。 2 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从价值取向上可以分为三类 :前现代的视角的、现代视角的和后现代视角的文化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社会而言 ,如何开展合理的文化批判 ,应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冲突和裂变 ,顺利地实现传统文化模式向现代文化模式的转型 ,已经成为紧迫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5.
陈俊 《理论研究》2009,(4):33-36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6.
科技文化内在价值的演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当科技文化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价值遮蔽时,人文理性和工具理性起主导作用,使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低层次状态,科技文化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是不匹配的。随着美好生活对科技文化的价值重构,生态理性价值开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出现了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的趋势。当达到科技文化与美好生活的价值耦合阶段,实质就是人在幸福生存的意义上,达到更加全面的自由与解放,并衍生出生态科技文化的新型关系,生成蕴蓄美好生活价值的主流价值观,使人类最终通向生态文明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7.
公共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二十世纪末以来,日益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主流话语。从其最初涵义来说,是恶性突发刑事案件中的安全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唯一五千年连绵不断是由其特质和属性决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历史先进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征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较之于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更为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明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汉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后,引领中国在2000多年中领先世界并维护着国家统一.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前进.  相似文献   

9.
经过了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强烈冲击,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随之进入后危机时代。在危机中焕发出蓬勃生机的中国模式在政治文化方面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主流与非主流政治文化的并存,本土与外来政治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的融合,使得当前中国模式在构建政治文化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正确应对西方政治文化的挑战,重塑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特定文化的归属感。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一定的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作为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有效载体,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强。因而,应该通过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1.
文化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危机,主要是“工业文明过剩”的危机。这里所说的“工业文明过剩”,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上,仍然沿续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选择,即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这种战略派生出了其文化发展的种种片面性和局限性,用中国的说法就是“重理轻文”,即重视科技的发展而淡薄“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危机,首先表现在“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的盛行上。现代工业文明以高科技为手段的对于自然的掠夺,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生态危机所关注的焦点最终应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自身范畴的问题。生态破坏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必然结果,生态环境的走向,取决于人类整体在生态破坏与生态改善之间所作出的集体决策,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在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文化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人文的交融表现为:人文文化具有现代科技意识,而科技文化充满人文关怀。现代科技文化的时代特征是:以人为本的自由平等探索精神;理性实证与多元和谐统一的科学态度;满足人类长远发展的新科技价值观;沟通协作、宽容失败的科技人文环境。构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文化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文章从企业、科研、教育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汉俊 《红旗文稿》2012,(13):22-25
当今世界,文化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的语言在同一个讲坛上对话,不同的肤色在同一个舞台上翩跹。人类的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人类的力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地扩张与延展,生存与毁灭的轮番上演也从来没有如此频繁与惨烈。是谁,支配着这个世界的风云际会?是文化。一文化的本色是什么?文化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财富,也创造文化;人是经济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主体,创造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人类在适应自然中形成文化,在改造自然中建设文化。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歌谣,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先民在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危机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本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表征,但在全球化条件下却遭遇了“匀质化”、“单一化”发展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大众文化的泛滥、文化特质的丧失、民族语言的濒危和消失等,其背后受文化和资本双重逻辑的支配.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有赖于人们充分体认文化多样性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各民族文化主体立足自身、放眼人类的真正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是人类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只有深刻反思现代性的文化逻辑,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小说通过揭示人作为欲望主体、理性主体、现代科层制主体与生态危机发生的密切关联,显示出拷问这种主体性的言说姿态,蕴涵着作家对于现代性赋予的质疑与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7.
金质的文化     
《当代贵州》2012,(36):1-1
一个地方的文化怎么样?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回答。一个是山水,这是自然的表现,是大地的回答;一个是人文,这是人类的意志,是生命的回答。认识黔西南,也可以从山水和人文开始.  相似文献   

18.
地球正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危机,而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政府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不会放弃这种制度的。资本主义世界鼓吹市场和技术能解决生态问题,而事实上市场和技术进步一直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是解决不了生态危机的,拯救生态危机必须放弃资本主义发展思路,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正>危机与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盲目地改造与征服自然,带给人类丰富多彩又便捷的生活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空前的生态危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林琳 《世纪桥》2012,(19):136-137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属人的。它全面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即对自然及自身的超越。这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应该说,文化起源于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发挥,同时,文化也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的代言。但是在现代工业文化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特性却被逐渐地被剥离,使人生存在一种尴尬的境地里,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进而导致了一场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