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的重新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传播学理论、翻译经济学和保护民族文化等角度对龙的重新翻译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把本国独有的事物翻译成外语时,第一应该考虑跨文化传播的准确性,避免误读,必要时应该建立新的传播符号及对应的知识系统;第二应该考虑语言的“性价比”,常用词汇应避免使用解释性的意译词组;第三应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选用“陌生而怪异”的译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外知识论学界对“信念的目标”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可以说“信念的目标”这个问题是当今国外知识论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2009年奥斯陆哲学会议把这个问题定为此次会议的讨论主题,更加体现了这个问题的前沿性,而国内学界一直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奥斯陆哲学会议的讨论主题就是“信念的目标”,有的学者从规范主义的角度对信念的目标作出解释,有的学者则从隐喻的角度进行理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反映了当今知识论界的理论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上的“哲学无用论”以及对侦查学研究目的的误读使侦查哲学研究付之阙如。侦查哲学的出现因应了哲学研究的当代转向;侦查哲学的整体性具有克服侦查科学的形而上学性的功能;侦查学理论的发展需要侦查哲学对侦查科学的反思与批判;侦查哲学丰富了侦查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研讨述评□边立新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断深化,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以便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建构。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集中表现为以下五种意见。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哲学自身及哲学与生活实践的矛盾的自我反省、批判和超越的自觉。“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那里是非常明确和自觉的, 它内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批判本性之中。对“问题意识”的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问题意识”的自觉, 其实质是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神圣化、绝对化、教条化、全知全能化的警惕, 因而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动力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无论是从内在的学术性价值,还是在其现实性意义上,都应该重视。展开对其政治哲学的研究,从发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角度,从丰富的“象”中抽出其“质”,并避免那种缺乏理论系统性的“关键词”研究,是当今学界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起点之一。应该在其特定的哲学问题域中,对相应的世界观、方法论、对新技术社会形态的适应和创新和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多维价值进行系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自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以来,海外学者积极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生态文明是融贯了古今生态智慧的全新文明范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的绿色发展模式,将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重要的实践方案;另有一些西方论者则在价值层面将生态文明战略“意识形态化”,指认它是对西方环境理论与政策的“全面模仿”,强调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些罔顾基本事实的论断暗含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偏见,严重误导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战略的客观认知,助长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恶意抹黑的舆论风潮。鉴于此,国内学界须理性辨别海外生态文明战略的诸多评价,通过多重渠道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的疑虑与误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江山作为我国法哲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的一名学者,其“天人合一”的法哲学理论对指导当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决策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当代,人际同构的法哲学理念应该成为时代的主导思想。任何理论和实践应该以此为指导思想,方不会进入误区。  相似文献   

9.
希腊哲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过渡(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及希腊哲学经过怀疑论冲击以后出现了由知识论-宇宙论到伦理学的论题上的转化,在这个视角下研究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意义,试图阐明不同于“主-客”关系的“主-主”关系的特点,讨论了作为“主-主”关系的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并由此引导出斯多亚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意义有较新的挖掘。 本文还试图指明哲学伦理学的兴起对于基督教及其神学在罗马的传播所产生的作用,预示着今后欧洲哲学将在知识论和伦理学等诸多方面来“化解”宗教和神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的竞争力中占据核心地位。每个国家、族群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需要善于推介自我文化,以赢得其他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涵要义,包括文化传承的自觉与自信、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家形象建树、消除偏见误读与话语权建构。实践中,文化推介上的渠道方式过于单一、自身文化存在断层、文化推介人才缺失等原因,造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困境与瓶颈。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多维度思考“什么走出去”“谁引导走出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