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人物     
《小康》2019,(31)
正筑梦者袁隆平10月15日,袁隆平通过视频邀请大家尝鲜海水稻,并立下一个小目标:耐盐碱水稻10年内发展1亿亩。袁老说:"每公顷增产2吨,可以增产1亿六千万吨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是我的梦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也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他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  相似文献   

2.
有句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发室致富靠邓小平.解决吃饭问题靠袁隆平”,把对水稻专家袁隆平的赞誉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样一位举胜瞩目的水稻研究专家,他的婚姻和家庭又是怎样的呢?坎坷恋爱路祖籍为江西省德安县的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北平一个旧职员的家庭,在五兄弟中排行老二,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袁隆平在重庆长大,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随后被分配到湘西南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安江农校设在黔阳县安江镇一所古庙里,四周群山环抱,环境清幽,但偏僻落后且闭塞。乐观开朗的袁隆平很快就…  相似文献   

3.
妙语连珠     
★ 掀起审计风暴的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不是我个人的作用,而是法律赋予我这个权力。如果法律没有赋予我这个权力,如果时事报告党中央、国务院不支持,那不管你李金华、张金华、刘金华, ★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手里常常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但生活却极其简朴。他常年吃住在海南试验基地。房里就一张简易床、把竹椅。对此他说:“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看看那些靠种水稻富裕起来的农民们灿烂的笑容,看看一张张走出了饥饿面色变得红润的脸,矣!” …  相似文献   

4.
蓝斯登原则     
《时事报告》2012,(5):76-77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校。他始终没有忘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头顶烈日,从乡间的水稻田干起,日复一日,终于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和牢固,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这句出自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的名言,被称为“蓝斯登原则”。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袁隆平现象”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跃辉 《湖湘论坛》2003,16(2):60-62
科技创新是指新规律的发现、新知识的产生以及对技术和知识运用方面的革新 ,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持续不断进行的重要保证 ,推动科技创新 ,首先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袁隆平 ,这位享誉全球的中国农业科学家 ,率先在世界上突破理论禁区 ,成功地培育了杂交水稻 ,他被授予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际上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不仅是对袁隆平本人的肯定 ,更是对杂交水稻首先在中国研究成功 ,并且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同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袁隆平现象”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全景中国”单元中,展映了中国电影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其中有我国第一部重点描写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传奇人生的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片《袁隆平》。影片《袁隆平》描写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科学研究,并取得杰出成就的风雨历程。导演史凤和运用国产片创作的许多创新手法,  相似文献   

7.
袁隆平,1930年生,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还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的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相似文献   

8.
一个叫袁隆平的人,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杂交水稻,大辐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不仅为中国解决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使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广泛受惠。  相似文献   

9.
袁隆平教授1995年1月自长沙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启程,乘飞机前往北京接受10万港元的何梁何利基金奖,这是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对于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授予的奖金。杂交水稻被称为中国的“魔稻”,在中国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0.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75年,袁隆平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张璐晶 《今日广西》2010,(19):38-39
9月7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迎来了80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12.
妙语     
《时事报告》2010,(12):5-5
有时被人们称为“伟大科学家”,说老实话很让我诚惶诚恐。不是伟大,是尾巴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就是不能翘尾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这番肺腑之言充分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3.
人物     
袁隆平要将“小站稻”亩产提高200公斤 新近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的袁隆平院士表示,在今后3到5年内,将中国著名的“小站稻”亩产提高200公斤,达到亩产700公斤。袁隆平认为,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气候非常适合粳稻的生长。但近几年,由于产量低以及缺水等原因所致,闻名中外的天津“小站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粳稻种植面积只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与中国名稻的声誉不相匹配。袁隆平表示,他将利用杂交水稻研究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将“小站稻”的亩产从现在的5O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增产40%。  相似文献   

14.
“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前六项都少不了一样:锅。这锅可称得上生活的第一必需品,家家离不了。”2005年9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乡约》栏目主持人肖东坡道出了开场白,而他要约谈的主人公是浙江增益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金威公司总经理,人称“锅王”的永康“瓦特”胡金高。《乡约》是中央电视台七套的一档名牌栏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济学家茅于轼、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候正芋等名人以及农民大导演周元强、反扒高手谷泽民、鬼才泥猴张希和等人名都走进过该栏目。面对“锅王”及数以千计的无油烟不粘锅,肖东坡的好…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自他离世,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机构、多国政府部门以及全球媒体和网民,纷纷发文缅怀—— "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他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些献给袁隆平的刷屏式赞誉,见证了他及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政协公报》2011,(10):35-35
<正>袁隆平在其《袁隆平口述自传》中回忆了华国锋对其杂交水稻事业的帮助。袁隆平在书中说,"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怀着对华老的感念之情。我认为杂交水稻有今日的辉煌,华老起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点名袁隆平介绍杂交水稻情况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以后,中央调张平化担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华国锋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农业工作。  相似文献   

17.
10月6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重回前身为博学中学的武汉四中参加110周年校庆,面对一份评估机构关于他的身价为1000亿元的说法,袁隆平却回应:”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并坦承自己的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06,(11):4-4
袁隆平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2倍。杂交水稻这一育种途径由此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养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近年来,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超级稻中稻大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事件:7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2008年湖南车展上参观时被市民发现,他来为老伴挑选座驾。报道称,袁隆平是一位汽车发烧友,"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之后袁隆平的助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先生表示,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优秀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获得高产成功,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饭的大事。然而,"直到1995年在经历了湖南省第四次推荐后,才艰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他仍然不能被中国科学院所接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