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为政者需要学与思(二○○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古人早就有箴言。《论语》写道,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常人只重"学而优则仕"这后半句,并以此激励自己刻苦读书,希望来日出人头地。为政者则要看重前半句,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相似文献   

2.
元代一朝,文学家的命运大多悲惨.原本的“学而优则仕”,被蒙古人高高在上的等级制所取代,科举考试一度停废,文人即便有幸进入朝堂,也没什么实权.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文人为报国而尝试.散曲名家张养浩就写过《为政忠告》,其中有一句:“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这既是张养浩对为政者的忠告,也是他毕生践行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3.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道破了人戒除内心诸多妄想的难度。对从政者而言破除心中之贼要更加费力,因为为政者遭遇的诱惑和挑战比常人更多,心中之“贼”的干扰也更大,如何破心中之贼,是为政者必须深度思考的。为政者务必要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在工作当中摒弃私欲,一心为公,如此则心中之贼指日可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科举考试,讲的是“学而优则仕”,只要会吟诗、能做文章,便能做官。于是古人常用“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劝勉别人。如今时代不同了,工农当家作了主人,对干部的要求也高了,讲求又红又专,德才兼备。一些同志随着职务的升迁,责任的加大,自知学问水平的不足,唯恐难担大任,有负众望,于是拼命苦学,给自己“充电”,这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我这里要讲的“仕而‘优’则‘学’”,与上面所说的情况截然不同。我之所以在“优”和“学”上打了引号,是因为这…  相似文献   

5.
今年“七一”前夕,南京市邮政局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现年78岁的离休老干部孙挺老人,将自己一张活期存单上的4万元人民币作为党费,一次性地上交给党组织.这位有58年党龄的老党员,其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令人深思,不禁使人想起了那句“晚乃善”的名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记述三羲之临池学书、晚年尤甚的从艺经历时指出:“羲之之书,晚乃善。”并由此引申:人修炼一技之长尚需“晚乃善”,要“深造道德”,则更需要这种精神和毅力了。不言而喻,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其“道德”核心,就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而“晚乃善”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自从隋朝实行科举取仕制度起,我国古代的官场大抵就是文人当官的历史。对于将“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信条的文人来说,入仕为官是自己的终极理想,能够辅助君王,成为一代名相,  相似文献   

7.
学与官     
桃源  力扬 《瞭望》2005,(35)
“学而优则仕”,此为中国封建文官制度之通则。但时移世易,若仍死守这一教条而擢拔官员,则有可能不仅无益,反倒有害。报载,有的学者因治学优秀而致官后,无暇专务学问,反而是在学术上全力压制异己,内行整内行,俨然学伐学霸;在学术经费上“多吃多  相似文献   

8.
编后语     
治国重在治吏,古人云:“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所谓“明主治吏不治民”有其深刻的哲理。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施行,本期我们再次聚焦了公务员这一主题,选编的四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论及了公务员队伍建设。一讲诚信,二说能力,三谈道德,四议倦怠度。虽然不能说涵盖了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全部内容,但点到了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关节。  相似文献   

9.
茹荻 《瞭望》1990,(23)
巴金在萧乾八十寿辰时写信给他说:“你的笔还是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活力,一本一本书飞到我面前,真叫人高兴!你写了那么多东西,而且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出来的”。 “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出来的”。这似乎是一个算不得评价的评价,难道写文章可以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么? 本来嘛,孔夫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主张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的。革命导师则更是经常教育我们要善  相似文献   

10.
科技进步的成果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国民性格向完美性、丰富性发展,更要求领导者有一种“真、善、勇、美”的人格特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们、引导人们。21世纪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应该是“真、善、勇、美”齐备的精神品质。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格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领导者人格特质的要求,21世纪领导者人格特质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思想道德的魅力领导者应具有公正、公平、正直、善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应有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做到遵纪守法,为众人楷模,而且应有职业道德,对工作极端负责,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相似文献   

11.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本报评论部”的文章《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文章认为,在当今表达的“黄金时代”,仍有许多“沉没的声音”未被倾听,如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有些声音“说了白说”,意愿虽表达,但问题未解决。为政者尽可能多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学而优则仕”,相对于暗流汹涌的官场“潜规则”,这仿佛是堂而皇之的“明规则”。于是,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成绩突出走上领导岗位已不再是新闻。那种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由,不考虑人才自身因素和社会公众意愿,将一些优秀专业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的现象确是屡见不鲜,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墨子主张“兼爱”,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显学”,也就是说,“至善”和“兼爱”的理念是当时中华文化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叶芝余季康子向孔子讨教为政之道。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成白话,就是:“政,就是正。你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如果抛开孔子所谓“正”的具体内容,那么,这句话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为政,就是“为正”。只有为政者自...  相似文献   

15.
徐佰义 《学理论》2022,(10):37-41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建构“学以致圣”的道德实践路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礼”的核心思想。在《荀子》的开篇——《劝学》篇论证了“学”的重要性。该篇论述了“学”的重要意义“、学”的主要途径“、学”的终极目的等重要思想。在“学”的理论奠基之下,荀子批判了孟子“人性善”的观点,认为孟子不察性伪之分,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荀子之“学”是“化性起伪”的重要途径,与孟子之“思”形成了学思结合的致圣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乾荣 《民主》2011,(10):50-50
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乐取于人言以为善。”亚圣的这些话,是赞赏三位历史名人的——他们都能闻过则喜,改正错误,汲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各级党组织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把程序关,突出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原则,坚持公道正派,做到“知人善任”,受到了社会好评、笔者认为,在知人善任的同时,要将“善任”与“善免”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善任而上,善免而下”的用人环境,使干部队伍吐故纳新,  相似文献   

18.
蕴涵 《学理论》2008,(17):87-87
读书养德: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怡情益德。古言道:“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读蕴藏着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浩然正气的先进人物传记,激励着我,充实自己的人生;读书使我心地思善、为善,  相似文献   

19.
陈峰 《各界》2013,(5):73-75
孔夫子的名言“学而优则仕”,本是希望掌握儒家理念及学说的优秀知识分子积极从政,以建设理想状态的“仁政”国家。这为有志于此的读书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影响深远,几乎家喻户晓。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名言在现实中既未见得很好落实,又常常被曲解或沦为空洞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古代大凡有作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史学家无不“究天人之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流芳千古 ;张载“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倾倒古今无数有识之士 ;邵雍的“学不际天人 ,不足以谓之学”的直白更是道出了中国学人的崇高价值追求。古代有识之士为什么要用自己毕生的精力“究天人之际”呢 ?笔者认为 ,他们的为学和人生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的宏大理想或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至真、至善、至美境界。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