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耀庭 《侨园》2014,(1):44-45
平江,又名姑苏,古称吴,现在叫苏州。笔者过去对出生在西团黄浦张家墩的故乡名人、曾经与明太祖朱元璋等人分庭抗礼的“吴王”张士诚,以及他率领盐民起义军在苏州称王十余年,颇有探究之心,对这座神秘古城也早心向往之。2013年国庆期间,笔者应苏州市国家安全局战友之邀,赴古城平江对“吴王”张士诚展开了“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2.
廖群 《民主》2011,(8):36-38,1
苏州博物馆分为新馆和老馆,这是2006年的事了。那年秋天,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新博物馆开馆,轰动一时。 这座让人们充满期待的新博物馆.从启动之前的选址、建造,到迎来八方游客,一直引发不同的声音,争论、肯定、赞赏、批评,如一出大戏,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在多元的文化视点下,在古典园林建筑深入骨髓的姑苏,一座“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之“新”.必定要对人们的视  相似文献   

3.
龚小因 《侨园》2006,(2):34-35
苏州已经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最大的投资地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台商太太跟随她们的先生来到苏州共同打拼、生活,不知不觉已成为这座城市中的“新苏州人”或者“准苏州人”。不久前,笔者专程来到苏州最具文化特色的十全街附近与网狮园毗邻的“台北女秀才茶坊”,采访餐厅的主人——既是台商,也是台商太太的谢雨秀。一杯清茶,谢雨秀的思绪随着茶香的弥漫氤氲开来,讲起了自己在苏州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樊宁 《瞭望》1999,(25)
2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苏州赢得了世界声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护古城与发展经济的矛盾突出地摆在了苏州人面前。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保护古城风貌,加快新区建设”的批示,于1990年底果断决策,跨过狮山桥,向运河以西地区拓展,开发建设苏州新区,实施面向未来、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现代化新城市的战略。苏州新区在改革开放中长高、长大,提前3年实现了再造一个新苏州的奋斗目标。1998年,苏州新区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7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92亿元、财政收入6.38亿元、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4…  相似文献   

5.
赵明 《瞭望》1986,(26)
苏州农村,是我国乡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实行“以工补农”的地方。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苏州农村的“以工补农”正在向“以工建农”发展。 苏州农村的“以工补农”始于七十年代初。那时,刚刚萌生的乡镇企业多半依靠农业积累的资金、农村廉价的劳力和简陋的设备创办起来,它们“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在农业这个母体上吮  相似文献   

6.
卞毓方 《各界》2011,(8):22-25
杨绛八岁在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注:杨绛本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相似文献   

7.
群山 《行政与法制》2002,(11):41-41
徐州市委书记何权在市党政代表团赴无锡、苏州学习考察总结座谈会上指出,“要花大气力、下大功夫把投资环境建设好”:联系交通系统实际,努力改善交通环境.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就是要坚持一手抓“硬环境”的建设,一手抓“软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各界》2010,(1):F0003-F0003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相似文献   

9.
顺治末年爆发的“苏州哭庙案”是清朝四大案之一。但刚开始,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普通的读书人群体上访事件。  相似文献   

10.
清除帐本上的腐败———苏州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宋大军小镇推行获成功直镇过去是苏州有名的“穷镇”。近年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该镇乡镇经济迅速发展。如何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如何避免企业领导干部走弯路?镇党委决定从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  相似文献   

11.
廖群 《民主》2009,(12):18-20
2009年4月9日下午,在苏州雅都饭店的一间大会议厅,一场座谈会正热烈地进行,民进苏州市委会“对接世博盛会,提升苏州品质”调研组的个个成员精神饱满.他们花了三个多月时间调研,写出了一份附有12个具体建议的调研报告,吸引了市外经局、旅游局、财政局等九个政府部门的领导前来对话。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6,(15)
苏州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水秀丽,素以“园林之城”闻名天下。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在苏州举行。“十五”期间,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绿色苏州”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年中,苏州市新增绿地4298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由2000年底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苏州一个名叫张武龄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被称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合肥四姊妹”。  相似文献   

14.
惠风 《学理论》2008,(1):71-71
深秋江苏行,慕名去了一趟孙武故里。由苏州驱车数十公里,便到达了穹窿山景区。穹窿山地处姑苏西部,为苏州第一名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素有“吴中之巅”的美誉。穹窿山不但气势磅礴雄伟,而且风光旖旎。山中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古木参天,竹绿滴翠,泉水潺潺。山里景色变幻多端,阴晴风光各异:云雾天,山巅相连,若隐若现;晴朗时,山姿巍峨,郁郁葱葱。登上穹窿山主峰箬帽之巅,南望太湖,七十二峰一览无余。乾隆曾六次来此并留下诗句:“太湖万倾在襟袖,穹窿亿丈凌星辰。”  相似文献   

15.
沈国凡 《各界》2014,(6):14-19
有这样一个人,他与其他的“胡风分子”不同,既未与胡风有任何的来往,也根本不知道有个什么“胡风集团”,更不知道这个集团里的任何事情,只是因为在查获的欧阳庄给胡风的信件里提到了他——“苏州有一同志”,也就无辜地受到了牵连和迫害,成为整个案件受到牵连的2000多人中唯一的一个“无名者”。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44年如一日,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带领蒋巷村民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治“穷根”、铺“富路”,使蒋巷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园,焕发出科学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树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幸福乡村的蒋巷之路。  相似文献   

17.
政工短讯     
苏州市开展“两看”活动 从今年6月开始,苏州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以基层职工群众为主要对象,以参观苏州城乡重点项目、开发建设成就和苏州新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万人看成就、看新区”的“两看”教育活动。这次活动旨在让广大职工群众全面了解改革开放16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的决心,激发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企业、爱岗位的热情,把人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为苏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  相似文献   

18.
陈联  陈石 《瞭望》1989,(44)
科学技术是人类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神器”。20世纪80年代,在古城苏州,有一位凭借科学技术谱写创业诗篇的企业家。 他,就是苏州电视机厂厂长、全国劳动模范孙水土。  相似文献   

19.
邹春霞 《党政论坛》2014,(12):41-41
台湾诚品书店要“登陆”了,首站苏州、上海店明年第二季起开始试营运,预估未来几年大陆总店数将达6到8家。这是大陆爱书人的好消息,也让人不免担心它在大陆能够走多远。  相似文献   

20.
假山     
黄裳 《瞭望》1991,(11)
30多年前偶然在旧书店买得叶燮的《已畦集》22卷,康熙写刻本,非常高兴。尤其有趣的是这是刘蓉峰(恕)的藏书。前后有“花步寒碧庄藏”、“曾在东山刘惺常处”、“寒碧庄章”、“臣恕私印”、“蓉峰氏”等七八方印记。刘蓉峰就是今天苏州有名的留园的旧时主人。 叶燮是清初的名诗人,他的《原诗》是清人诗话中的名作,后来我也得到了一部康熙原刻本。籍贯署的是嘉善,但在文集前却署吴江。其实他晚年是住在苏州的。文集中有一篇《假山说》,是很有意思的文字。他对苏州名园的假山说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