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晓刚 《唯实》2003,(11):36-39
现代宪政文化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 ;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就必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宪政文化建设 ,使宪政文化真正成熟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文化 ,当务之急是反对封建特权思想 ,要从建立制度和遵守制度入手 ,加强民主理念和民主技能教育 ,加大对特权行为的根治力度 ,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 ,把宪政精神普及到现实生活中去 ,牵引着整个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延平 《唯实》2003,2(6):38-40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与国家的互动过程。发展市场经济 ,培育公民社会 ,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迈入康庄大道的基石和动力。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经济理性根基 ;而公民社会的能动力量是把市场经济的经济要求转化为政治文明的中介 ,有助于保障人民民主、建立分权和法治的制度、维持社会稳定 ,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3.
略论现阶段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慈珍 《求实》2008,(2):68-70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常态化;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拓展参与途径,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07,(11)
城市精神属于城市文化范畴,是一个城市从表面到内在显示出来的一种地域性的群体意识和价值体系。城市精神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驱动和助推作用,对城市政治文明建设具有调控和整合作用,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和提升作用,对市民精神形成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深入研究、培育和塑造长春市的城市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繁荣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长征》2007,(6):46-47,50
城市精神属于城市文化范畴,是一个城市从表面到内在显示出来的一种地域性的群体意识和价值体系。城市精神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驱动和助推作用,对城市政治文明建设具有调控和整合作用,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和提升作用,对市民精神形成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深入研究、培育和塑造长春市的城市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繁荣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具有内在于主体精神的公共性,是形成制度文明的重要机制。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必须以发展的文化作为纠偏机制,从而实现其价值平衡和价值补偿。因此,文化与制度文明存在深刻的契合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推动了制度文明作为一种中介性层面成为物质文化系统和精神文化系统互动的桥梁和传承场。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政治文化主流化和大众化;二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三是确保国家政局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相似文献   

8.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一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强化制度建设。如何诠释、理解和实现制度创新与坚持制度稳定,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培育与人民民主政体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要摒弃落后的传统政治文化,立足于先进的传统政治文化,着眼于建设蕴含民族精神的先进政治文化,致力于大众政治意识的提升,统一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与时俱进、理论创新,逐步形成并丰富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理论。政治文明是以特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和载体的制度文明,与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发展密不可分。研究、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特点,明确它的制度选择,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与反腐倡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价值,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拓宽眼界和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反腐倡廉提供了清晰的理论定位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其主要内容体现在政治文化观念、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实践行为这三个方面。从文化观念上说,政治文明体现的是…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其特色优势体现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观念引领政治文明发展;以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主体地位推动政治文明发展;以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保障政治文明发展;以政治建设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互协调促进政治文明发展;以国内发展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推进政治文明发展;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有序政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社会病毒,既侵蚀着党和国家的健康肌肤和政治生态,又腐蚀着廉洁市场和廉洁社会的肥沃土壤。在腐败现象产生的众多缘由中,个人价值观的迷失、裂变是个人腐败行为发生的精神根源,社会价值观的被扭曲和腐败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制度之母。因此,高度重视并运用价值观教育方式反腐倡廉,构筑"不想腐"的价值观防线,可选择正确价值观教育、廉洁文化培育和法规制度建设的策略深度有机融合式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其特色优势体现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观念引领政治文明发展;以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主体地位推动政治文明发展;以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保障政治文明发展;以政治建设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互协调促进政治文明发展;以国内发展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推进政治文明发展;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实现有序政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席文启  仲计水 《新视野》2008,3(1):63-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吸收借鉴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制度和机制,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文章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五个方面分析这种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政党制度建设的中国方案,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智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这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也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政治文明导向作用的制度载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意识文明要求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制度文明要求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政治行为文明要求加强执政党、参政党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公民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清末民初的舆论和思想领军人物,对中西文化的心理差异有着深刻的认识,看到了西方近代公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对立,意识到中国国民的心理状态是建立民族国家的巨大障碍.他将公民意识的培养看作是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基础性工程,提出了"新民"概念,呼吁培育适合现代宪政制度的公民文化.我们重新检视梁启超的公民理论,对于当下中国方兴未艾的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未来的中国政治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党内民主建设的关系体现在:政治文明的主要表现是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核心或载体是制度建设;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政党制度建设,对执政党的研究应该把政党制度研究放在首要的地位;共产党处于多党合作的核心地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规范化制度化关键在共产党,强大的、具有民主精神的执政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