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刘树林商鞅变法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一次最全面、最深刻、最成功的伟大变革,在我国古代变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留给后人的理论、经验、教训也是一分丰富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深入研...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变法史上,商鞅变法堪称最彻底、最成功之典范,为后世变法改革者提供了卓绝之先例。商鞅变法成功的奥秘何在?当时的各项律令为何能被各级官吏准确而有效地执行?商鞅是如何解决立法与执法之间的衔接问题的?其中有哪些可资今人借鉴的历史经验?1975年12...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清末商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 ,从商人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商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清末商人法律地位的提高 ,并分析了清末商人法律地位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的封建传统法律思想自汉朝以来在中国法律史上一直处于独尊独尚的地位。清末,由沈家本主持进行的变法修律,第一次对这一传统法律思想进行了改易。尽管这些改易是有限的,但它毕竟冲破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传统法律思想垄断统治的樊篱。从此,中国法律开始接纳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逐步迈上了新的历史轨道。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成文法兴起的阶段 ,成文法兴起是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运行方式的变化出发 ,探讨典范政治衰落对成文法兴起所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 :好的政策就是钱 ,这反映我国社会各界对于政策与钱之间的关系认识得比较清楚。其实 ,好的法律更是钱。法律和钱之间存在着牢固的内在联系 ,古今皆然。商鞅变法 ,使秦民富国强 ,最终统一六国。现代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 ,真正奥秘 ,也在于法。对于这一点 ,我们的法律界认识不足 ,我们的经济界也认识不足。两个认识不足迭加在一起 ,使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至今还存在很多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条款 ,束缚着社会资金的增加。本文剖析有关我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几个法律问题 ,希望通过有关立法的修改 ,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 土地法与城市…  相似文献   

7.
《大唐六典》御史监察制度初探刘树林自商鞅变法废分封而立县制,至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为使皇帝有效监督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御史监察之职便应运而生了。一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官是由史官职能演变而来。传说黄帝时就有史官仓颉...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图强,颁布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包括"改法为律"。为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实现政策的始终如一,商鞅将"律"从一般行为规范中抽离,改法为律,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制度化、法律化,不因人因时而恣意改变,因此而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改法为律"对战国末期的法制甚至对后世延绵千年的中华法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春秋末期开始,周朝原有的社会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诸侯势力逐渐壮大,相互之间兵戈不绝.为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谋得一席之地,各国纷纷改革旧制,变法图强.规范稳定的法制体系和合理有效的法律运作机制是各国法律改革的共同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商鞅的"改法为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探索."改法为律"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称谓的变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系统而有实效的法律运行模式,促进了新型君主集权专制政治的产生与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总体上讲固然是贱商抑商,但是商人的身份地位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进步,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唐宋时期商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商人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以制度系统演化理论为基础,系统性地考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利率市场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改革内容及其特征各有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进一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既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般性条件,还需要结合农村金融市场特征,积极创造相关内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
“银广夏做假事件”、“裁判黑哨事件”以及“硫酸伤熊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也是我国目前法制建设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法理分析,指出“银广夏做假事件”的实质在于有法不依,以至使证券市场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害;而“裁判黑哨事件”的关键在于我国法律尚有不完善之处;而“硫酸伤熊事件”就其行为性质而言,可以认定为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但能够唤起的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远远超出了对个案的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监狱行刑法治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监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它要求监狱必须有完备的行刑法律体系,具有执行刑罚的单一功能;行刑活动必须遵循行为规范的要求。同时,领导思想价值理念的现代化,监狱权责的明晰化,是实现监狱行刑法治化的关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韩国是亚洲地区最早实现信息公开制度法律化的国家,其信息公开法对信息公开的立法目的、权利义务主体、范围、程序及法律救济都作了详细规定.文章从形式、内容、理念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该部法律的特点,并就其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借鉴之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回首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历程,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奠基、改革开放初期的创建、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定型等四个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呈现出“基本理念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周延、政策指导更加有力、人民意志更加彰显、机制保障更加有效”等时代特征。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实践路径是: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立场,统筹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持续深入;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质量和实效。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发表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进则退的紧急关头。通过这次谈话,邓小平回应了社会上对改革开放的质疑与否定,使得人们在是否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使改革开放迅速走上了不可逆转的轨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前的改革事业又走到了一个历史关键点上,回顾这段历史对于如何凝聚改革共识、冲破改革阻力、增强改革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闭幕后,大部制成为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词,以此为背景,围绕着政府职能的整合重组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立协调为核心的改革,成为了现实政治的必然选择。在借鉴国外"大部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提出我国行政三分的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8.
在十八大提出坚持"三个自信",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语境下,司法改革如何定位以及定位的层次性问题是决定司法改革方向是否正确、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中国的司法改革有体制和国情两个不可逾越;三权分立理论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语境已经终结,在现代宪政语境下三权分立并非司法独立必然的体制前提;同时,司法改革还必须通过历史借鉴,重新解读独立司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因而,应以政治定位为先导,法律定位为中轴,功能定位为内容,三位一体的层次结构作为司法改革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视角下的顶层设计:理论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学术界热议顶层设计,围绕其内涵与外延、必要性与可能性、实施战略等问题展开讨论,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梳理和总结既有研究,就此三大领域的若干问题继续予以探讨,是深化这一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一是主张改革议题从着眼解决实际问题,转为讨论权力格局调整,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二是偏重顶层设计和渐进改革的承接性,而非割裂性;三是再议顶层设计这一政治过程中的分歧与共识问题,认为实施战略的重点是承认分歧,发掘分歧背后的共识以及从分歧中凝聚和产生共识。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过去16年间(1996年至2011年)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上有关外语课堂研究的文章进行了检索与统计。统计结果显示,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繁荣期(1996年至2006年)和停滞期(2007年至2011年)。繁荣期的特点是:(1) 研究重点从对教学法到对教学过程;(2)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引进、教学过程描述和特定环境的实例分析三个方面;(3) 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研究。停滞期的特点是:相关研究停滞;研究范围狭窄;本土化研究不够以及实证性研究比例依旧偏低。两个阶段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给予我们一定启示。文章最后对国内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提出预测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