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运征 《党政论坛》2011,(13):41-43
一、“社会建设”概念辨析(一)、“社会建设”与“社会”建设 1.“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中,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神学政治论,一种是理念论。神学政治论认为,“上帝作为造物主,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的主,社会是主赋予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社会高于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内涵的说明,力求探索“关系”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厘清社会资本和“关系”资源的区别。进而论述目前在我国构建社会资本的条件尚不充分,如果强行进行社会资本的运行,那么社会资本极易演变成“关系”资源的范畴,进而不利于社会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冲突既有可能导致组织溃败,也可能引发社会变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安全阀”。社会冲突的“安全阀”作用得以发挥,营造了我国转型与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转型后期,有必要全面更新我国的“安全阀”制度与机制,从“社会安全”的理念出发,以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化为重心、以权利配置方式调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冲突“安全阀”制度和机制,推动体制顺利转型和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简介“民间社会指数”(Civil Society Index,CSI)这套跨国性比较民间社会状况的研究工具。并评估其应用于华人社会的适切性。“民间社会指数”是跨国性组织CIVICUS制成的研究工具,该组织成员包括全球一百个国家的五百个民间组织。这项行动研究已在六十多个国家推行.目的是通过对话、集体学习及联系以强化民间组织及推动整体民间社会发展。通过现有数据回顾、民间组织咨询、社区调查、媒体赧导回顾及评估、政策评估、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以及民间组织工作坊等一系列研究活动,“民间社会指数”尝试对民间社会的结构、外在环境、价值观以及影响作一总体性的衡量,并通过图像化的“民间社会钻石图”(Civil Society Diamond Diagram)来表达这四方面的相对发展状况。“民间社会钻石图”中的“结构”(Structure),是指民间组织的成员参与程度、组织程度以及组织之间的关系等;“外在环境”(Environment)指政府、企业、法律以至文化对民间组织的影响;“价值观”(Values)指民主、政府与企业透明度、包容、非暴力、性别平等、消除贫穷以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民间组织抱持及追求的价值;而“影响”(Impacts)则指民间组织能否影响公共政策、监导政府及企业问丽、响应及反映社会大众利益、增强公民影响力以及满足社会及社群需要。通过检视在香港进行“民间社会指数”研究的一些经验,本论文将讨论这项跨国性研究如何加深对民间社会的理解,所应用的概念又是否能充分掌握华人民间社会在制度及文化上的独特性,从而为往后进一步在华人社会推行类似跨国性研究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曾志杨 《党政论坛》2011,(13):64-64
社会管理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于是我们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使这一领导格局切实发挥其作用,我以为做到“为官的体恤民情,为政的各负其责,为民的履行义务”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杜平系 《党政论坛》2008,(18):50-50
长达五个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一直主导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进程。当今世界的面貌基本上就是西方国家塑造而成的,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也是以西方的“启蒙价值观”为基础;我们所说的“国际社会”,实际上就是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同家所谓的“国际秩序”,就是美欧侣导和制定的围际机制;所谓“现代化”,说到底就是西方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2011年1月8日出版的《嘹望》周刊刊文说,“纠结”,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管理“心情”的生动写照,由此而产生的“表情”自然轻松不起来。以下四个维度更能折射出社会管理的“表情”。“宁信访不信法”。信法是调解一切社会纷争的基础。然而,现实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信访不信法”倾向。  相似文献   

8.
最近,深圳市委五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探索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的目标。深圳成为第一个将公民社会建设写进“十二五”规划的城市,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这一思想符合十七大报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份出版的《人民论坛》围绕“‘段子’狂欢拇指哲学承载的世情百态”组织了一组专题文章,有文章提到,“黄段子”、“红段子”、“灰段子”成为了社会文化大餐中的一大特色拼盘,五颜六色地“拼”出了当下形形色色的文化景观。手机段子的传播属于人际传播范畴,但其影响和所产生的效果却不亚于以往任何大众传播的形式,正因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之大,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段子文化的出现,体现了当今的社会心理,反映着当今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0.
何敦培 《学理论》2010,(5):58-6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宗教和社会和谐共进。在宗教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中,必须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以爱为怀”、“以和为贵”、“以进为重”这四项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1.
刘绍飞 《党政论坛》2013,(15):34-35
在我国学术界,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其’实它们都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因此多发。伴随着社会转型产生的利益格局“失衡”、社会会管理“失范”和文化心理“失约”是基层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种组织形式。其称谓原来并不统一,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  相似文献   

14.
福柯的权力场理论认为,权力是一种生产性的互动结构,权力致力于生产、培育和规范各种力量,权力及其主体是多元的。“维稳政治”的本质是“(国家)权力维稳”,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对社会纠纷当事人进行胁迫与压制,其结果是越维稳越不稳。“治理政治”要求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纠纷解决的权力机制必须多元化、多样化,社会权力应当成为社会纠纷解决的基础性权力。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徐勇  王美娜 《政治学研究》2022,(2):31-37+168
本文从关系叠加的视角,以“族”和“群”为基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特点与变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这就是“族”和“群”。由中国的“族”和“群”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国家组织社会并高于社会、国家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关系的时代后,一方面,传统的家族共同体解体,个人挣脱家族共同体,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利益和权利的个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分散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族”与“群”这一古老的话语因此获得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应当对谁负责的问题上,“股东至上”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对股东负责;“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要对所有利益相关的群体负责,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实,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合法地增加利润。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责任人。政府不应当寄希望于企业主动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应加强规范和引导,让“有德”的企业不吃亏,“缺德”的企业跌跟头。  相似文献   

17.
李林川 《民主》2012,(1):23-26
现代社会已然是一个高风险社会 刚刚过去的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不妨来看看国际上的一些“大事件”。  相似文献   

18.
在宪政语境下,国家与社会各有其活动边界,但建国后“管控型”政体导致国家过度强势,国家覆盖甚至替代了社会,社会活力被高度遏制,经济增长的动力渐趋枯竭。改革开放承认了私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私权的合法化标志着社会开始脱离国家控制走向独立,“经济人”的本性决定了千千万万个人开始了对财富的合法追求,表现在宏观上就是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2,(12):48-49
中国其实还有许多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就还是一个“跋足巨人”。这里不考虑那吸引世界的高端精神文化的发展,而只是考虑社会的“底线”。这里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底线生存”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是社会的“底线伦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却很有限。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主要是要规范政府的行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把一部分的权力下放,根据具体涉及的领域。分别采取重点幂同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