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国志 《学理论》2009,(30):53-55
社会主义,可以分为“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自从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最大特点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通过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的挫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些同志以我国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为由,对找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任意的否定。超越资本主义阶段究竟是否违背历史规律?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并非不可逾越的阶段说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便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一条重要的根据是,马克思把人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以“老祖宗”自居的王若望曾慷慨陈词:“按照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阶段的分析,整个社会发展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打了二十年游击战争,就在天安门宣布不要资本主义了,马上跳到社会主义了”,“结果历史来惩罚我们”。“难道我们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几万万人就能超越这二百年的历史吗?如果能超越,我认为这就公开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这真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幻想。”王若望自以为这番言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恰恰相反,他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暂时后退现象,并不意味着这一趋势的改变;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结论的改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竞争中并存并不意味着二者的“趋同”和“融合”。必须用历史的眼光、辩证法的眼光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象”是本世纪历史发展的最大“热点”,一大批资本主义不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危机中先后跨入社会主义,但到九十年代初,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又倒向资本主义怀抱。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究竟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该不该实行社会主义的选择?这些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应该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对此,从马克思的晚年到今天,已进行了上百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是这一探索的科学结论。研究这一探索的历史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超越的思想,对社…  相似文献   

6.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及其逻辑指向,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视角。回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探索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过程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能性与必然性、一般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历史选择。从现实向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基础、根本任务、领导力量、制度保障等方面展现着社会主义性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构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中心”“物质膨胀”“对外扩张掠夺”形成鲜明对比的“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共谋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逻辑。  相似文献   

7.
列宁对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批判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张。具体包括:批判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强调俄国要通过发挥资本主义进步作用和清除封建残余走向社会主义;批判宣扬资本主义“永恒论”的“合法马克思主义”,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具有历史暂时性;批判普列汉诺夫等人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灾难论”“早产论”“经济决定论”,强调落后的俄国可以先夺权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批判新经济政策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义”,强调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并保证新经济政策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赵紫阳在党的第十三次大会上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这是一个崭新的重要论断。为什么前者可以“不经过”,而后者则不能“越过”呢?其实这两者都是为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决定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和无产阶级在居民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就谈不到社会主义革命。但如果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类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可以而且需要通过走向社会主义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道路。当历史的辩证发展把社会主义革命提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面的时,许多自命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仍然企图把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这条固定道路搬用到俄国,否认俄国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论据是:俄国还没有成长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列宁反驳道:  相似文献   

9.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经济比较落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对此,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先在经济落后国家发生,是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从理论上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人们坚定在我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回答了人类社会为什么会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  相似文献   

10.
马常辉 《学理论》2008,(9):20-21
党的十七大报告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破解了20世纪初以来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难题”,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动荡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转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性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消除?是否避免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是否已不复存在?这些重要问题,正为世界上一切关心人类前途命运的人们所关注,也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予以解答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过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这条道路,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中国基本国情,正确对待外国经验。  相似文献   

13.
吴坚 《学理论》2009,(12):46-49
由“两个必然”势必引出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未来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往何处去?也就是必须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本文综合考察马、恩对未来社会设想以及国际共运史相关史实。运用吏论结合的方法.对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艰难探索历程作一现象描述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有没有社会主义的讨论关涉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如何认识、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重要问题。所谓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是违背历史规律和美国发展实际的误断。美国不是没有社会主义,而是没有西欧式的社会主义。近代以来在美国,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前赴后继、连绵不断、从未绝迹。现代社会主义的根子深扎于现代资本主义之中,资本矛盾运动的不停顿发展,使反资本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千姿百态,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曜 《瞭望》1989,(39)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它没有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而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在民主革命胜利后,没有经历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是从新民主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发展的这“三步曲”,都不是任何人主观杜撰出来的,而是历史做出的庄重选择,它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人们自觉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认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历来贫穷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中国搞社会主义、公有制“超前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也有的人认为,社会主义虽然不错,可是中国太落后了,搞社会主义太早了。这可以说是一种“早产论”。这种论调对不对呢?我们认为,“早产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亵渎和否定,也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现实的歪曲。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结果。可是,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尖锐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加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形成内在规定性,内蕴着三重面向。从现代化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体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与推进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由马克思视域中的“历时性”关系转向中国实践场域下的“共时性”存在,从而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性质;从文明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不仅符合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其自身目的旨趣又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充分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规律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本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建设道路及其规律的探索试图作一简要阐述。 一、邓小平理论开创性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成功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方面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领导全党总结历史经验,进行拨乱反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后在前进中遇到的困惑,归根到底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  相似文献   

19.
姚单华  吴云 《学理论》2009,(18):8-9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惟英 《团结》2002,(3):46-47
1959年,社会民主党内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讨论。中心议题是“社会主义是不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过去社会民主党人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悲剧,尤其是希特勒法西斯的统治后,他们认为历史规律是靠不住的,希特勒在一夜之间就摧毁了社会民主党以前取得的所有民主成就;同样,资本主义的崩溃也是不能指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的崩溃并没有使任何一个问题得到社会主义意义上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