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闻     
1月10日,中纪委通过的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八类案件;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时代的到来,普通公众通过网络扩展对社会事务参与和"畅所欲言"的同时,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以往对话语权的掌控,其生存空间也因之受到市场的严重挤压;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又裹挟着明显的负面效应,迫切需要传统主流媒体真正出场,承担起传播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彰显主流价值观念的功能。为了更好地在网络时代发挥好主流媒体的功能,就需要构建"公共话语空间",实现多元化的社会舆论表达;在"信息相对过剩时代",加强信息培育者的功能;加强传统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联动;并要坚持和强化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宗教对于信教群众来说具有感召、宣传和凝聚的作用,这些功能对于社会秩序来说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亦可以发挥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决定于如何去调动、去激发、去引导。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积极引导下,伊宁市穆斯林信仰的伊斯兰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伊宁市的长治久安,繁荣发展而服务。  相似文献   

4.
张爱军 《探索》2022,(1):163-175
自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密不可分。目前存在着国家形象建构重整体轻部分、重宏观轻微观、重主流媒体轻自媒体的倾向,影响国家形象立体、多维、鲜活层面的塑造。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不同结构层次形塑了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的国家形象。自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个性化方面尤为突出。自媒体大致可划分为政治类自媒体、经济类自媒体、社会类自媒体、娱乐类自媒体等,不同类型的自媒体从各异的视角建构着“他者”和“自我”的个性化国家形象。自媒体国家形象的建构以情感为核心动力,建构方式具有内环闭合特征,在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既具有积极功能也具有消极功能。打破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时的内环闭合,要强化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设方面的积极功能,弱化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消极功能。为此,要依托自媒体擘画建构民主、开放、包容、亲民的国家形象战略图景,同时要通过加强对自媒体的法治建设、行政治理建设、媒介体系建设等路径逐步实现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图景。  相似文献   

5.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强化"受众本位"意识,立足于广大师生的关注焦点、信息渠道、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通过回应师生关切、推动媒体融合、改进文风和叙述方式,以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引导力、传播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更好实现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巨大活力的特殊社会群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利有弊,作者在深入探究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所起积极和消极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应通过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提升教育者的政治与媒介素养水平、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完善自媒体发展环境等途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已令媒体进入了对新闻作解释的时代。此话不无道理,信息社会的受众,求新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当一件新闻事实发生时,他们希望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知识。为此,不少新闻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版面,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有的在深度报道中更多地使用背景材料,深层次解析新闻;有的将新闻背景作为新闻稿件的附件,与主体新闻一并刊登;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但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如何科学地规范和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是一项现实课题,社会、政府和学校需共同配合,以期运用新兴媒体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但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如何科学地规范和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是一项现实课题,社会、政府和学校需共同配合,以期运用新兴媒体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手机媒体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拓展了信息资源,增加了精准受众,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要积极利用手机媒体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坚持党管媒体,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创新方法,丰富传播内容;紧密契合需求,拓展服务功能;增强网络适应,加强理论工作队伍建设;弘扬人文精神,提升手机用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