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无精神病74例案例分析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 YH  Kang M 《法医学杂志》2006,22(2):135-136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无精神病案例的特点及转归。方法对74例无精神病案例进行随访,并统计分析有关资料。结果无精神病案例占鉴定总数的5.7%。被鉴定人作案动机明确,自我保护良好,鉴定后“精神症状”消失。结论多因素综合分析有助于无精神病案例的司法鉴定,应特别注意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的识别,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2.
238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无精神病刑事案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精神病这一诊断用语在精神科临床很少使用,但是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特别是涉及刑事案件鉴定时,鉴定结论为无精神病的案例不少,为了探讨该类案件的特点,本文对我中心鉴定为无精神病的238例刑事案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8~2005年在华西法医鉴定中心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结论为无精神病的刑事案件共238例。1.2方法根据案件资料进行登记,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作案动机、对自己躯体与精神状态的评定及精神检查等。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χ2检验。2结果2.1不同年代无精神病刑事案例构成8年中被鉴定为无精神病案件数见表…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刑事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分为完全责任能力、限定责任能力和元责任能力.但在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中,由于缺乏客观标准,三者的区分尚带有较大主观性,常导致不同鉴定人对同一案例的责任能力判定存在分歧.因此,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一直是司法精神病鉴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综述了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使用的几种责任能力评定量表及其应用情况,认为虽然目前这类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存在争议,但其对提高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提供了一种良好思路.  相似文献   

4.
由于症状表现的主观性以及当前客观检查方法所能提供证据的匮乏,加之赔偿伴生的症状伪装和夸大等问题,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的伤残评定鉴定意见一致性不高.在人体损伤赔偿纠纷中,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的伤残评定成为法医精神病鉴定的争议点和难题.通过对脑震荡及相关术语变化、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症状表现及诊断标准、脑震荡后综合征客观评...  相似文献   

5.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无精神病刑事案例的智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 JM  Li Y  Huo KJ  Liu XH 《法医学杂志》2007,23(2):105-107
目的研究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被鉴定为无精神病刑事案件者的智力水平。方法对88例被鉴定为无精神病的刑事案例及89例被鉴定为精神分裂症的刑事案例的智力测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精神病组与精神分裂症组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婚姻及案件类型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精神病组的智力测验成绩显著优于精神分裂症组但低于正常水平(常模);自称有精神病或否认有精神病案例间智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精神病案例的智力测验结果反映这类被鉴定人的智力有轻微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现状及鉴定人对此类案件的观点。方法自编《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责任能力评定调查表》,选择上海市法医精神病鉴定机构的鉴定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信访方式收集调查表。结果大部分鉴定人知晓《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简称《指南》)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做出了“不宜评定”的特别规定。《指南》颁布前后,所有的鉴定人均未做出过无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指南》颁布后,部分鉴定人仍做出完全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对作案与症状无关、明知吸毒可致精神错乱却放纵吸毒的案例,鉴定人分歧较小。对作案与症状相关、辨控能力丧失的案例,鉴定人分歧较明显。为消除此类案件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分歧,完善立法认同率最高。结论目前在此类案件鉴定实践中,大部分鉴定人并未严格按照《指南》规定执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仍存在明显分歧。  相似文献   

7.
57例无精神病司法鉴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案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精神病作案的动机和目的,作案方式,案后自我保护能力,"精神症状"及提出鉴定的理由均具有一定的特点。结论:多因素综合分析有助于无精神病案例的司法鉴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年来成功解决的几起可疑文件鉴定的典型案例分析,较详细地阐述在文件鉴定实践中,如何运用系统检验的思想,通过可疑文件上留下的细微变造痕迹,巧妙识别可疑文件的伪造手段和方法,为法庭提供科学、可信的证据,取信于法官、律师及当事人,使得案件最终圆满审结.在面对某些疑难案件的鉴定中,在鉴定思路和方法上对文件检验人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Qiu CJ  Luo YP  Zhang B  Huo KJ  Zhang W 《法医学杂志》2008,24(2):131-133
目的探讨"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诊断在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中的形成原因、判定原则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比较四川西南司法鉴定中心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案例中12例诊断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的鉴定资料。结果形成此诊断的主要原因是鉴定资料不充分,描述的被鉴定人精神异常表现不具体、不典型(83.3%),或鉴定资料描述的精神异常与鉴定检查时发现的情况不一致。但是即使诊断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仍可以从作案动机、有无逃逸等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12例诊断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的被鉴定人9例(75%)判定为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3例(25%)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结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种暂时性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使用,但应慎用。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肋骨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肋骨骨折在法医学检案中比较常见,临床上一般经X线检查(拍片、胸透)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但在少数情况下,X线检查却不能发现肋骨骨折征象或难以确诊骨折,以致造成漏诊,给法医学鉴定带来困难。螺旋CT的问世普及,以及三维重建技术被应用于临床,为肋骨骨折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检查手段。现就实践中的鉴定案例,结合文献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肋骨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本文共收集10例肋骨骨折,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22~67岁,平均年龄为35岁。致伤物均为钝器,全部为直接外力作用于胸、背部所致。采用美国Marc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