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对于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攻势人们谈得已经比较多了,然而还有一种来自我们自身内部的"和平演变",人们则重视不够.其实这后一种"和平演变"也同样是非常危险的.宋平同志说:"腐败与'和平演变'是有联系的,腐败也是'和平演变'的一种表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此作了更全面的论述,他说:"少数人以权谋私、行贿受贿、  相似文献   

2.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3.
美联社的4个记者曾经去过抚顺的雷锋纪念馆.他们指着雷锋做好事的照片问讲解员:"你们不是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吗,那怎么会有这么多照片?"讲解员一时语塞. 几天后,张峻来到雷锋纪念馆,讲解员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他.张峻说:"这个问题你们确实不知道,只有我清楚."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5.
鱼之乐     
结识文华兄,不觉己近十年了.那年我路过西安,蒙陕西作协安排,有幸与他有一天的相处.回来不久,收到我们一块参观兵马俑博物馆和华清池时他拍的照片,让我为其中的一张写几句话.……  相似文献   

6.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现场短新闻评奖在大邱庄举行,当天禹作敏来看大家。他介绍了大邱庄的一些情况后说,以前有人批他,说:“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口号不对,怎么能向钱看呢?他反驳说:你没有钱能办事吗!现在大家都讲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什么,记白了还不是钱?农民理解问题就那么简单,讲求经济效益就是向钱看。禹作敏还讲了个故事:有一次,有个领导干部到大邱庄。禹作敏问:“你这局长一月拿多少钱?”“二百多吧。”“想多拿点“吗?”“不想。”“你说这不是神经病吗?通过正当渠道多收入一  相似文献   

8.
聂绀弩现传于世的照片中,有一张和妻子的合影:他歪头咧嘴笑着,眼神中流露出几许狡黠,酷似一个"喜欢恶作剧的老顽童".与聂绀弩相识的人都说,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知己,作家冯雪峰对聂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他有着儿童似的天真,也有儿童似的狡猾." 上世纪50年代初,冯雪峰奉命组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商榷古代文学编辑室的...  相似文献   

9.
傅雷的脾气     
刘仰东 《各界》2008,(10):1
傅雷的朋友,不管性情如何,大多难逃和傅雷发生争执.傅雷和刘海粟、钱钟书等人都急过,甚至一度绝交.傅雷的朋友柯灵说:"作为可与倾谈的朋友,我和傅雷交游三十余年.但彼此观点不尽一致,其间还曾发生过剧烈的争执.40年代初,我和傅雷开始交往,冷不防就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冲突……50年代中期,由于对某些问题看法有分歧,我和他两次当面争论,争得不可开交,以致他的夫人梅馥在旁边坐立不安."当年和傅雷同船留学法国的洪永川说:"在我们谈话中碰到对某些事物有不同见解时,他几次激动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傅雷早年在大同大学时的同学雷垣(傅聪的钢琴开蒙老师)说:"他与我同室寄宿时,免不了争吵,他可以激动得把课本都扔在地上."……  相似文献   

10.
他,走向深渊     
他姓蒋,现年二十八岁,从部队转业到南京市某监狱,工作一直干得很出色.一天,他送一位姓郭的重刑犯人去医务室就诊.在返回监房的路上,郭见四周无人,就悄声说:"你对我太关心了,我以恩相报,你想买上海产的自行车吗?"嗯-!"蒋严厉地朝他瞪了一眼."这,这……我没有别的意思,是真心实意地感激你."他垂头呐呐地说着,并又瞥了蒋一眼,他判断蒋  相似文献   

11.
侯佳祥 《各界》2007,(4):102-103
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苏红 《慈善》2019,(1):1-1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名乡村教师:镜头里关于留守儿童的记忆'。这位乡村教师用相机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瞬间,有苦恼亦有快乐,有悲伤也有无奈……这一张张照片都是黑白的,但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直击你的内心,触动你的心灵。恰逢此时,岁末年关,让我想起这个群体,这些孩子。  相似文献   

13.
文忠 《侨园》2005,(4):20-21
奉母命成婚得知己 启功先生的全名叫爱新觉罗·启功,但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他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  相似文献   

14.
古时候,有个人一生气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圈.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一边跑一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家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然后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干活."到了晚年,他的房子变大了,地也增多了,可一遇到生气的事,还是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圈.别人就问他为什么还跑圈?他笑着说:"我一边跑一边想:我房子这么大了,土地这么多了,又何必跟人家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没了,然后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我在接一只电话时,习惯地问:"您好,请问您是哪位?"对方说:"我是小周."我听出来了,他是年过耄耋的现任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同志,我就笑说:"我是小李……"是的,我们有个君子协定,互以小周、小李相称,不得有违,违者受罚.当然,这只是戏言,开开玩笑,有助于营造一种活泼的气氛,有利于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确实,和这位小周说说笑笑,我不禁又想到了年轻时的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16.
照片上的这位老人,长髯齐胸,洒脱清雅。有人猜他是位艺术家,有人说他是个老中医。听到这些,他总是笑呵呵地说:“我是个老兵。”这位神采飘逸的“老兵”,就是原核工业部副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李觉将军。去年年底的一天,我们拜访了他。“先念同志这个词题得好!讲得好!”看到李先念同志为本刊的题词:“加强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某单位,原打算将一位宣传科长调任当工会主席,可偏偏在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时候名落孙山.党委到工人中去了解情况,工人们直率地回答说:"他老是板着脸训人,活象一个'木偶',我们不喜欢这样的人."这件小事虽发生在个别单位,但却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它说明,如果政工干部把自己偶像化,框在一个封闭狭小的圈子里,这种形象无疑是被群众所厌恶的.坚持平等待人、以情感人是政工干部自身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造成训人式的偶象化有历史的、传统的和观念上的多种原因,尤其是在左的错误影响下,使一些同志习惯于那种整人和"我打你通"的工作方法.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易事;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有三个方面:一、应该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努力争取群众的信任.教条主义是造成偶象化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有些政工干部受教条主义影响较深,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一次去山东旅行,我没有买票就冲上了列车。在列车办公室里补票时,那个满脸疲倦的列车员大声打着呵欠,看见我带着MP3,就随口问我听什么,我说邦·乔森的摇滚,他的眼睛立即放射出光彩来。一路上,他兴奋地与我谈着那些震撼过、感动过他的摇滚歌曲,几次要拍打我的肩膀。一个死气沉沉的人,一经音乐的点拨,立即恢复了他生命原有的活力。这样的变化,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一本画报上,我曾看到一张关于矿工的照片:阴暗的光线中,年轻的矿工挺直着黝黑消瘦的身躯,脸上挂着微笑。照片下面有附言,说他热爱摇滚,最喜欢的歌手是郑钧。我猜想,他的心中一定有一…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10,(Z2)
<正> "您好,我叫吕建福!我知道您是领导!我专拍领导!"说这话的吕建福,是河南电视台的一名摄像记者。不过,他拍的不是电视新闻里一身正气的那种"领导",而是开着公家车干私活儿的"领导"。"最烦他了。"一个现已卸任的郑州市某高官曾这样评价道。  相似文献   

20.
王军 《瞭望》2005,(19)
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的办公室,皮特·布瑞克把名片递给《嘹望新闻周刊》记者,上面印着醒目的信条:"保护那些不可替代的"。布瑞充是这家基金会的高级副总裁。他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张纽约宾夕法尼亚老火车站的照片,这处建筑1963年被拆毁,原地建起一个庞大的多功能商业建筑,站台则被压到了地下。基金会为使老火车站得以留存,曾奔走呼号,发动了一场著名的"保卫战"。可推土机还是把它夷为平地。布瑞克就让老车站"活"在自己的身边,端详着它的照片,他耿耿于怀地对《嘹望新闻周刊》说:"新车站建成后,人们的评价是:'过去我们像上帝一样来到纽约,现在却像老鼠一样从地洞里穿出来。'"二战后,美国掀起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文化遗产跟"拆"字较上了劲,市民们坐不住了,纷纷行动起来呼吁保护。1949年,美国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由国会批准成立,历经脱胎换骨,迄今已发展为拥有27万名会员的民间非盈利机构,并以其卓越的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