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中缅经济关系发展与中国对缅经济技术的援助林锡星中缅经贸关系的沿变抗日战争时期,修筑了滇缅公路,我国借助缅甸的仰光港口,经过印度洋通往中东和欧洲,较从广东黄埔港出海,绕道马六甲海峡,去中东和欧洲,要节省里程5000公里。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是抗战的大后方...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缅两国友好关系的稳步发展,两国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不断深化.新冠肺炎危机爆发以来,中缅积极开展抗疫合作,深化了两国政府和人民对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也为两国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带来新机遇.除了双边合作外,中缅还在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澜湄合作等区域性合作机制下积极寻求联合抗疫等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平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缅甸脆弱的公共卫生体系,中缅边境地区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缅甸不稳定的社会基础等因素对中缅深化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构成了巨大挑战.为此,中国应利用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合作机遇,深入了解缅甸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民众卫生健康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合作空间,为中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创造有利环境.概而言之,中缅应围绕加强信息共享,推进中缅应对传染病联防联控体系常态化建设;注重能力建设,利用多边平台增强缅甸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加强健康教育,联合开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利用传统优势,充分激发中缅传统医药合作潜能;鼓励多方参与,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卫生合作中的作用等方面共同努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政府对缅的务实接触政策使美缅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文章认为,美国改善与缅甸关系,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主要出于为"重返东南亚"战略打开重要突破口、在缅甸建立美式民主、抢占缅甸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有遏制中国的意图,并在这些方面初步取得成效。美缅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缅甸使西方国家取消制裁而摆脱外交孤立状态,这给中国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缅甸吴登盛政府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拉开了缅甸社会改革的序幕。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西方国家纷纷与缅甸新政府接触,发展关系。尤其是昂山素季当选议员之后,美国、欧洲与日本加快了对缅甸的战略争夺。作为缅甸传统友好邻国的中国,与缅甸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发展较为良好。文章将分析缅甸的改革进程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缅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缅石油管道设计中的美印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石油绝大多数从中东和非洲进口.鉴于目前马六甲海峡的形势,中国应该修建一条从缅甸西部的实兑深水港到昆明的输油管道.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支持修建中缅石油管道计划.但是,要把这项计划变成现实,还需要克服许多障碍.  相似文献   

6.
通过民主化进程寻求西方发达国家外部支持是缅甸推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正因如此,缅甸有可能成为东亚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特例。种种迹象表明,民主化进程之后的缅甸正步入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时期。未来中缅关系的发展需要在缅甸民主化与工业化双进程基础之上进行重新定位,对缅外交政策应以新型经济关系的构建和民心基础的构筑为战略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前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关系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不对称权力结构和本体性安全的视角,对中缅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理论探索,分析缅甸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与离心力的结构限制。本文认为,缅甸对中国形成既依赖又偏离的两种倾向是由中缅不对称结构关系决定的,在此结构下缅甸对自身本体性安全的关注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政治转型后的缅甸在对中国的依赖与偏离的博弈中孰强孰弱,主要取决于不对称权力结构中缅甸的本体性安全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8.
吴努时期,缅甸华侨中存在国籍(选择)问题的主要是第一代移民、一代和少数二代以上的侨生.这一时期这部分华侨入籍并不积极,入籍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缅甸民族主义政策对华侨的影响,吴努政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践,中缅关系的亲善,中国对缅甸华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的对缅政策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改变.在国内和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开始与缅甸民族运动领导人通过谈判解决缅甸独立问题,加快了缅甸本部与山区少数民族的统一进程.英国对缅政策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缅甸战后的政治格局.一方面,以昂山为代表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抓住机会,以和平手段争取缅甸的独立建国;另一方面,自由同盟与缅甸共产党、少数民族的裂痕加深,终于在独立后爆发了内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缅甸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实现政府执政和国家发展的转型。缅甸的政治改革措施前所未有,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收到了一些积极效果。未来,缅甸的改革进程将继续推进,但面临诸多深层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会对中缅关系造成一定影响,但中缅双方的合作主流不会改变,中缅关系发展大势向好。  相似文献   

11.
“朴定阳事件”是朝鲜政府试图摆脱清政府的干预,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外交行动。从1887年9月到1891年12月,中朝两国围绕着“朴定阳事件”,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反复交涉。清政府在阻止朴定阳出国、遵守三条规则(“三端”)、惩治朴定阳三个环节上,作出了诸多努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化为泡影,最后只得以“不得委以重任”、“不准再充使臣之职”为台阶,尴尬收场。清政府在这场旷日持久交涉中的唯一收获,就是阻遏了朝鲜政府遣使驻扎欧洲的计划,勉强维护了宗主国的体面。该事件反映了朝鲜政府对清政府后期全面干预政策的不满与抗争,昭示了朝鲜谋求国家独立的坚定意志。它作为一杆标尺,验证了清政府对朝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Betwee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the influence of Baron Julius de Reuter and his famous agency, Reuters, was evident in his and his family's investments around the world. By looking at the histories of the Reuter Concession and the Greek Railway Concession, this work aims to offer insight into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certain governments and the value of news as a commodity at the time. The Reuter Concession illustrates part of the British-Russian conflict over Persia while the Greek Railway Concession demonstrates British policy toward the Ottoman Empire and Greco-Ottoman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东亚政局变动的过程中,清末新政始终是韩国报刊媒体关注的重要对象。《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并时常发表颇有针对性的评论文字。这些报道与评论,具体涉及清末新政不断展开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个过程,虽然难免偏差之处,但尚不难看出清末新政的整体概貌。通观《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对清末新政的报道与评论,可见在大韩帝国时期,韩国报刊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尚不失客观、理性和正面评价。韩国报刊媒体既有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批判,更有对清朝命运与前途的同情与期望。韩国报刊媒体关注清末新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在于对韩国自身的反省。这种反省,既看到了韩国政府与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试图为解决这些问题借鉴一些域外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还对韩国的振兴充满着期待与希望。虽然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韩国被日本并吞的命运,但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韩国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精神养料,并带来了一定的信心与希望。  相似文献   

14.
满铁是近代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从其成立到解体,满铁始终在日本对华进行侵略和大陆扩张政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满铁彻底撕下了企业的招牌,自动投入到关东军的麾下,成为关东军的左膀右臂,在日本对华侵略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九·一八"事变中,满铁充当了关东军的总后勤部、兵站基地、情报部,整个事变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满铁是近代日本设于中国东北最大的殖民统治机构。日本通过满铁攫取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情报,控制中国交通,掠夺资源,以此达到对华殖民统治目的。日本战败后,满铁大部分文献资料留存于中国,分散于国内数十家图书馆。这批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满铁文献资料,是研究中国东北地方史、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近30年来日本学界对满铁资料及满铁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Railway posters from the 1920s and 1930s are now regarded as one of the high points of twentieth-century graphic art. While their iconographie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considerable scholarly analysis,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operated and functioned have received much less attention. This paper, which focuses on posters produced by Victorian Railways for a range of purposes not necessarily travel related, redresses this. It is argued that railways posters, which operate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forms of railway propaganda, provided a convenient and attractive way for the state to operate on its population, at a distance. Hence, they were used as rhetorical devices to exhort Victorians to travel by rail, to eat more fruit and thereby assist the state’s primary producers. As competition from motorisation became more intense during the Depression, resulting in pronounced and unsustainable rail deficits, the need to diversify the sources of railway revenue, as the analysed posters reveal, became more exigent.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缅甸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冷战期间,中国对缅甸采取党对党、政府对政府的双重政策。1988 年缅甸发生政治动乱后,中国终止了对缅共的支持。1989 年4 月缅共因发生内讧而解体,年迈的领导人被遗弃,这一中缅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不复存在。鉴于共同的世界观,中缅双方高层人员往来频繁。双方高级将领也经常互访,以加强缅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的人事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labour organisation and industrial action among workers in government enterprises in the late Qing (1860-1912). Because these were the largest industrial enterprises using the most advanced machinery, one expects that the workers in them woul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labour organisation. Further, during the centuries-long gestation period, the period of embryonic capitalism, workers in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had already developed a tradition of industrial action. Yet this tradition of protest did not appear to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labour activism in the modern government works. Quite the contrary, it was in private industries, whether Chinese- or foreign-owned, that we find a higher level of labour organisation and activism. This is an unexpected discovery, for which an explanation is attempted.  相似文献   

19.
朝鲜王朝纯祖时燕行使李基宪作《燕行日记启本》,其中之《附闻见事件十三条》以敏锐的视角和精确的信息客观展示了清朝中衰时期上自国家机器、下自社会民生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嘉庆之政举、吏治之混乱、白莲教起义、天灾之肆虐、人民之离乱、民生之凋敝等。而作为一名外国人,李基宪准确恰当的记述也令我们叹服。  相似文献   

20.
韩国文化外交是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和体现。韩国文化外交卓有成效,其路径主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方面。韩国文化外交的启示在于:经济现代化是文化外交的物质保障;政治民主化是文化外交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社会建设是文化外交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明确的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外交的直接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