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5):66-68
结构性减税在实践中变成了多升少降或者干脆是只升不降,使得税负加重。在现实中,结构性减税变异为结构性增税,违背了它的初衷。如何在概念上转移民众注意力是一种"管理的智慧",在税政中,亦如是。比如,减少直接税的征收,加大间接税的征收,可以使纳税人的"税负痛感"处于"植物人状态"。在过去的4年中,为应对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民间强烈的减税呼声,"结构性减税"的税改方案被推出,在概念上,它是以"减税"为导向的,但与此相悖的是,4年来,政府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民  相似文献   

2.
减税的逻辑     
赵义 《南风窗》2013,(18):32-33
减税,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经济形势不好,同时发生的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也下降了。那么,政府就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花钱了,开支要压缩下来。减税的逻辑再进一步,就是"开源"。减税,是时候了。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履新以来,稳增长的压力空前。稳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稳定。政府的减税步伐明显加快:营改增试点推向全国,预计一两年内完成全部转型,减税9000亿左右;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减税,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经济  相似文献   

3.
姚轩鸽 《南风窗》2013,(19):10-10
"减税"一词正陶醉于它的语言帝国,享受被其摆弄的无数智者的尴尬。"减税"的底气,显然来自于纳税人税负太重、过重、畸重的逻辑预设,并与"税痛"结为连襟,进而理直气壮,义正词严,鄙视一切苦口良言。岂不知,作为判定税负轻重、"税痛"大小的主体,首先应该是纳税人,其次还受主体特定的主观需要、欲望、兴趣等心理要素的左右,也受"费负"轻重、大小的影响。其实,如果我们忘记了"有钱  相似文献   

4.
国税部门近日发布公告,明确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缴税凭证上的应纳税额和滞纳金为1元以下的,应纳税额和滞纳金为零,自8月1日起施行.国税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税务机关反映征收1元以下应纳税额时,征收成本常常会明显增高.公告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减轻纳税人负担,也有利于降低税务机关征收成本,提高征收效率. 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一种减税举措,对纳税人而言,也是一个利好消息.可别小看了1元以下的税额和滞纳金,如果把所有的1元以下税额都加起来,相信也不是个小数目.因而,仅从纳税人"减负"角度来说,免征税所释放的减税信息无疑值得肯定.尤其是当民众听多了"加班费要征税"、 "高温补助要征税"、"发月饼要征税"等各种征税举措时,突然听说有减税消息传来,实在是有点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5.
减税     
赵义 《南风窗》2013,(18):31-31
在当下中国,说起税,"痛"就马上成为一种整体性感受,甚至是"集体无意识"。这就是税对社会"教育"的结果。否认,或者假装不知道这一点,已经没有意义了。经济降速一来,减税的潘多拉魔盒就打开了。是的,这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无论语言如何包装,税总会让我们暴露出真实的面目,"算计"开始了。毋宁说,历史就是在"算计"中前行的吧。当年英国的国王不算计贵族,贵族不算计国王,恐怕就不会有大宪章,甚至不会有代议制。谈到税,人们总是最坦率的;谈到减税,更是如此。转型的压力谁扛?  相似文献   

6.
袁剑 《南风窗》2010,(3):62-65
财政的"增收增支"不仅不利于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启动,反而会成为政府在经济低迷期"扩权"的工具。在现实的经济状况下,中国不仅应该大幅度减税,而且应该控制政府财政支出,防止大规模赤字的出现,从而推动国内财政运行的机制向"公共财政"转变。  相似文献   

7.
赵义 《南风窗》2013,(18):44-47
减税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涉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关涉社会的公平正义。当下,减税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涉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关涉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我们需要把减税问题放到对整个社会,包括政府自身的影响的背景下,深入细致地进行一番梳理,让减税的逻辑更加明确和清晰。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长期从事财税理论、财税史研究的天津财经大学李炜光教授。  相似文献   

8.
时卫干 《南风窗》2007,(3):24-25
对企业减税旨在提高经营能力,对个人减税意在刺激消费。近年来我国税收持续快速增长,如果在此时适时进行适当的税制调整,全社会的整体福利将会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燎原 《南风窗》2012,(6):48-49
新的竞合格局下,堤围费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甚至已成为城市间政治博弈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幅持续高于GDP的增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如何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费负担仍然是热点问题之一。"减税、免费!"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0.
姚轩鸽 《南风窗》2011,(10):49-51
把税改等同于"减税",税改将永远只能沉陷满足于技术性、枝节性的微调,,从而自觉不自觉地逃避或悬置税改的终极目的,背离税改增进全社会和每个纳税人利益总量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1.
姚轩鸽 《南风窗》2012,(26):69-70
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下滑,"过头税"重现,2012年中国财税体制出现的"误差"绝非偶然。减税应重在减轻纳税人的"间接税"税负,而不是直接税税负。2012年,就政府的财运而言,官员们并没有心想事成,已经持续了近20年的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趋势,从第一季度开始了下滑,从1~11月的全国财政收入数据来看,与2011年同期相比,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国内背景 布什政府自2001年初执政以来,在国内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减税,刺激经济;第二件事是在"9·11"之后稳定国内治安.布什的国内政治经济纲领和执政特点,已经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覃爱玲 《南风窗》2013,(18):34-35
当前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还是考虑化解经济的总体风险。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矛盾是结构失调、不平衡,属于供给端的问题,靠需求刺激解决不了。所以中央政府将政策基调放在减税上。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由需求面转向供给面,结构性减税是其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广受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社会各界对政府性债务普遍担忧的情况下,结构性减税能否彻底执行下去,成为观察中国财政政策方向和执行力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财经线     
《南风窗》2008,(19):14-14
财政部拟定千亿增值税减税计划财政部近日拟定了可能超过1000亿减税规模的增值税全面转型方案,并已将方案上报国务院。据报道,该方案最大亮点是全额抵扣、全部行业转型,方案建议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如果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的话,财政部因此可能减收1500亿~2000亿元。  相似文献   

15.
《减税与就业法》是特朗普和共和党取得的首次重大立法胜利,也是自1986年以来美国最重要的税改立法。这项税改普遍降低了企业、个人和家庭的税负。它是一项典型的保守派减税政策,充分体现了共和党的小政府理念和涓滴经济学理论。税改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将带来经济不平等和债务增长,并产生显著政治影响。税改将提升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给他国带来资本外流和减税压力。特朗普政府税改既是一场重大经济实验,也是一项重要政治选择。其效果有待检验,其争议也难以平息。  相似文献   

16.
风云     
《南风窗》2012,(25):21-21
日本大选搅动政坛分化组合11月29日街头竞选中,日本民主、自民两党党首分别就日中对立表明态度。首相野田佳彦表示"不能丧失大局观","必须克制以言语挑衅他国的行为"。而安倍晋三主张加强海上保安厅的应对能力,称"首先必须凭借数量优势进行阻止"。安倍本人的观点一直是偏右翼,但许多日本财界大佬支持安倍,因为他们相信安倍能够处理钓鱼岛危机,修复中日关系。而在"第三极势力"中,原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对华强硬。石原和日本维新会代理党首、大阪市长桥下彻已合流,并在积极拉拢"大家的党"以及"减税日本"  相似文献   

17.
减税的效用     
王东京先生在《南风窗》撰文,谈拉动内需,建言三策。但笔者认为犹有不少可商榷之处。例如王先生认为,目前税负偏高,压抑了民间投资。因此,拉动内需就要减税,与其让政府把钱收上去用,不如让企业自己留着用。减税确实有利于增进投资。但在缺少其它因素配合时,收效不大。更重要的是,王先生也说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7)
正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财政部提请的《关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确定今年国家账本。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赤字率达到3%,既确保财政支出也为减税留下空间;同时,中央财政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涨幅达12.2%,表明中央将对区域间的"均贫富"力度加大;新的"奖补资金+扶贫资金"支出,将继续发挥财政在去产能调结构促改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墨宁 《南风窗》2013,(18):36-39
对于企业来说,谁都不想当"最小的牺牲"来换取全局利益,在经济低迷时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从新税制的改革初探到完善,将始终伴随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多方博弈。"‘营改增’之后就不能再给政府部门客户多开发票了。"提及通信行业即将被纳入"营改增"范畴,某省移动公司部门经理对《南风窗》记者略带调侃地说。以前,关系比较好的政府部门想要多少就能开多少发票,对方则帮他们拓展业务。至于实际能否达到减税的效果,他并不是那么关心。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显然无法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2003年3月13日号《纽约书评》上发表《布什的减税计划-各种危险》一文,对布什的减税计划公开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该计划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会增加不平等。他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即通过强有力的税收体制将钱转移给那些将会迅速花掉钱的人:失业人员、地方政府以及低收入者。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