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张喜德 《理论前沿》2005,(15):13-15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成熟并赢得全国人民信赖和拥戴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局部执政,并在自身建设完善成熟基础上,通过密切党群关系,扩大影响力,积聚力量,逐渐具备了一个执政党的潜力。应当说,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领导区域性斗争走向领导全国革命的转折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予了中国共产党以驾驭全国性战争和局面的经验和能力,为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局部执政与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发展,推进政治民主化,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和整风运动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意志;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与制定人民战争的路线使得组织上取得了有效地发展和壮大。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熟、壮大,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进程中的很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加深.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也紧紧围绕着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这一目标进行了调整.制定了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和成熟的坚强的党。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合作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共赴国难与野蛮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是中华民族为避免亡国灭种危险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殊死搏斗,也是国共两党争夺政治合法性的一场大博弈。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主导中国政治格局的基础。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赢得了政治合法性,而国民党却失去了政治合法性,并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政治地位的互换。  相似文献   

6.
刘德军教授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及思想价值研究",立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从新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的力作。该成果41万字,以专著形式已由黄河出版社于2007年正式出版发行。细品全书,主要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彻底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以其科学、正确的领导理念和战争策略实现了对这场战争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文章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党的示范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理念进行系统阐释,揭示这些领导理念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抗日战争胜利的逻辑关系,以期对当前执政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借鉴,时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伟业有所启示。党在抗战中的的领导理念集中体现为六个方面:高举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旗帜以振奋抗战之民气,从而为正义之师赢得对非正义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这是共产党抗战领导理念的逻辑起点;坚持在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最广泛的政治动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之力量源泉;认真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并运用军事辩证法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军事保证;实行有效的战时经济政策以增强军力、国力,为坚持长期抗战并最终获胜提供物质保障;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抗战文化,使文化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战线;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抗日军队、抗日根据地建设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抗战中的精神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与其他政党各种合作,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多党合作思想观点。其基本经验:第一,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结果;第三,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要牢牢把握领导权;第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要坚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部值得认真一读的学术著作──写在《现代法理研究》出版之际周其华由北京大学法律系巩献田博士撰写的《现代法理研究》一书公开出版了,这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学术专著,是作者长期思考研究的结果,是作为法学理论教育工作者教学成果的一次总结,同时也是地对于我国当代一...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等开展了广泛的政治传播。在政治传播过程中,运用政策从整体上对政治传播进行控制;充分发挥外国媒体和记者在政治传播中的巨大作用;运用一般和典型相结合、典型带动一般的政治传播策略等。通过这三个主要的政治传播策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传播的目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政党,近几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虽然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但已有一批学术文章和几本著作问世。其中,青年学者赵理富的《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就是具有原创性的著作之一。此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政治文明建设研究”(04&ZD016)系列成果之一。在此书中,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出了一些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研究党史 ,服务现实 ,以史资政 ,是广大党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展开对党的经济工作史的研究 ,系统考察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进程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对于提高党的经济工作能力和执政能力 ,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最近 ,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凌云教授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一书 ,就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 80多年 ( 1 92 1 - 2 0 0 2年 )经济工作的成就与经验教训 ,弥补了中共党史研究中有关经济工作史研究的薄弱环…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是党大、军多、地广、人众、财多、援多的执政党,理应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高最正确的领导者,但是,公正的历史地奇迹般地说明:事实上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最高最正确的领导者的,不是貌似强大的中国国民党,而是当时在这些方面均处弱势地位的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实践中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形成被广泛接受和赞誉的良好形象。中共的这个形象是具体的、真实的,是凭着正确的抗日主张和模范的抗日行动树立起来的。而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形象,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特定背景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信心自尊心、自强不息、团结一致共同御侮和自力更生等为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弘扬和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是由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编选的学术论文集。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主联合战线(后来称之为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的正式确立,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随之展开,历经90年风雨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文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及时指出并努力纠正党在文化政策上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广泛团结文化界爱国人士积极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多方协调下,文化界人士抛弃党派之争,达成抗战共识,团结在抗战救亡的旗帜之下,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文艺为武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妥协的英勇斗争,对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五年的九月二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英明领导下,在世界人民的支援下,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1)在纪念抗日战争五十周年之际,正确认识和评价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上就抗战胜利的原因曾出现过不少奇谈怪论,如苏联出兵论、美国原子弹论、国民党抗战主力论等。而历史却证明,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的结果,是全中国人民力量的团结和凝聚的结果,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在这场伟大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全中国人民是抗战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5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在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提出并推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侵略,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