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史文苑》2014,(5):29-29
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为何挑起“迁都之争”,史学界一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已使蒋介石感到在武汉无法实现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阴谋”;“另一方面,南昌地区和江西已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在南昌,他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迁都之争”是蒋介石阻挠汪精卫回国,争取时间完成反革命政变准备的“杰作”。这才是他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2.
1927年3月31日,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撰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章的发表犹如惊雷,引起社会各界激烈的反响。 曾被人戏谑为蒋介石“吹号的”郭沫若,因何与蒋介石反目直至决裂,最后奋笔疾书,撰写讨蒋檄文呢? 镇压工农 显露杀机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蒋介石的势力日益膨胀。北伐军攻下南昌后,他自觉羽翼已经丰满,更加独裁霸道,以军干政,无所顾忌。在挑起迁都之争失败后,蒋决心放弃接受苏联的援助,与武汉国民党左派决裂,开始投入帝国主义怀抱。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驱逐鲍罗廷”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舰事件之后,鲍罗廷利用各种机会来限制蒋介石,力图恢复到此前国民政府党政军分权、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局面,而蒋介石则期望巩固业已取得的各种权力,双方矛盾发展至迁都之争时已水火不容.值鄂赣僵持之际,蒋介石决定驱逐鲍罗廷,在经过必要的舆论准备之后,蒋将驱鲍的行动付诸实施.由于共产国际坚决反对撤换鲍罗廷,加之蒋介石在迁都之争...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与苏联顾问鲍罗廷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关系非常复杂。蒋介石在创建军校和处置商团事变过程中,屡受鲍罗廷臂助;鲍罗廷在改组广州国民政府和压制西山会议派方面,亦得到了蒋介石的积极配合。"中山舰事件"使广州的权力格局发生改变,两人在善后处置中继续合作,并就整理党务与北伐问题进行磋商。其后,围绕"迁都之争",以两人为代表的汉赣分歧渐增,双方最终走向决裂。从本质上而言,蒋介石和鲍罗廷的合分历程,受到党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一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随后,中央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三道封锁线,但在通过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却被迫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惨烈的湘江之战。1934年10月15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由"剿"共行营南昌登上自己的座机,先后飞往西安和成都,对西北、西南地区进行视察。待蒋介石得到中央红军全部撤离中央根据地的确切情报时,中央红军已通过粤界进入湖南了。蒋介石匆匆回到了南昌大本营,两份重要的情报随即摆在他面前:一是向瑞金前进的国军获得了中  相似文献   

6.
1927.4.27--5.9武汉代表人数82人全国党员57967名生死关头中共五大,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搏斗的紧急时刻召开的。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北洋军阀势力分崩离析,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继续维持其自身在华利益,纷纷拉拢掌握国民党军政大权的蒋介石。许多地方军阀和官僚政客也改换门庭,投靠了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势力不断扩大,走上了军事独裁的道路。1926年末至1927年初,在广州国民政府的迁都之争中,由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正虽然蒋介石早在1935年就已决定将四川作为对日抗战的大后方、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据地。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首都究竟迁到什么地方,却一直悬而未决。直到是年11月12日蒋介石与林森晤面会商并共同决定迁都重庆之前,都没有国民政府究竟会将首都迁到某一具体地点的记载和说明。那么,重庆为什么能在四川乃至西南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的不二选择呢?笔者认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除了重庆具有四川所包含的"地大、物博、人众以  相似文献   

8.
一、特殊授命1935年3月24日,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两次攻占遵义,巧妙转战于黔北与川南期间,蒋介石亲临贵阳布置对中央红军的"追剿"。紧急军务中,蒋介石特电召远在江西德安的莫雄到贵阳面授要务。当莫雄在南昌借了张学良的私人座机飞抵贵阳后,蒋介石立即召见了莫雄。见面时没有任何客套与铺垫,蒋介石开门见山地向莫雄交待了任务,令他将  相似文献   

9.
1927年3月18日,蒋介石离开九江,乘“楚同”舰东下安庆,26日到达上海。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背叛革命。18日又在南京成立他的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抗衡。这一切看似来得很突然。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在九江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安排,已经为公开背叛革命、成立南京政府作了充分准备。眼看计划破灭,产生自杀念头1926年11月8日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计划北迁。16日,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廷、外交部长陈友仁、财政部长宋子文、交通部长孙科、司法部长徐谦和中央执委宋庆龄等迁都调查委员,离粤北上考察迁…  相似文献   

10.
素有“文胆”之美名,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完人”的陈布雷,自从1927年春在南昌被蒋介石“慧眼”相中,成为高级幕僚起,直到1948年自杀身亡,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心腹。他听命于蒋,尽力“笔耕”以报蒋介石“知遇之恩”,并长期分管蒋介石侍从室。陈布雷文笔优美、老辣,蒋介石最为重要的文案,诸如《祭告总理文》《西安半月记》等均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11.
曾珺 《党史博览》2016,(4):24-25
正一1930年10月,刚刚结束了中原大战的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与以往一省的"进剿"和几省的"会剿"不同,这时的大规模"围剿"已成为南京政府统一指挥下的全局行动,规模也大了很多。12月7日,蒋介石抵达南昌,召开"剿  相似文献   

12.
<正>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组建。1951年12月10日,刘少奇前往位于上海的海军南昌舰视察。在视察中,刘少奇详细询问了舰艇性能以及官兵们的业务技术情况。他问舰长曾泉生:"你们海军建设得怎样?"曾泉生回答:"打蒋介石没有问题。"刘少奇意味深长地说:"不能满足于打蒋介石,还要对付帝国主义……我们海疆辽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不行!"在  相似文献   

13.
“老蒋要我给他卖命,他算看错了人” 1927年3月初,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师长的贺龙,率部驻在大革命中心的武汉,师部设在汉口汉寿街补拙里15号。当时,蒋介石反共、反革命的面目已公开暴露,提出要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从武汉迁到南昌,企图置于他的直接控制之下,并公开发表了反共反革命的演讲。  相似文献   

14.
陶铸(1908—1969),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年仅19岁的陶铸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在客轮上与肖克结成生死与共的战友 1927年7月间,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任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7月25日,周恩来在陈赓的陪同下,化装秘密离开武汉,乘船赶赴南昌。抵达南昌后,他立即与刘伯承、恽代  相似文献   

15.
荐书     
《红岩春秋》2020,(3):80-80
《郭汝瑰回忆录》郭汝瑰,抗日战争中曾率旅在淞沪会战中扬名,长沙会战中再立战功,成为蒋介石的"军界精英"。实际上,他在抗战中已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联系。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郭汝瑰进入国民党军中枢决策机构,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曾将最高军事机密转交中共方面。解放战争后期,他在宜宾通电起义,破坏了国民党方面固守大西南的计划。蒋介石曾说:"没有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谍。"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初,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打得正激烈。在南昌蒋军总指挥部,蒋介石的秘书长杨永泰手捧电报,振振有词地念道:“共军根据地已丢失大部,尚存瑞金、于都、兴国、长汀、宁化、瑞昌……”正在闭目养神的蒋介石听此忽地立起,双手反背,发出了一阵狰狞的笑  相似文献   

17.
陈绍宽,福建省闽侯人,早年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后赴英国留学,归国后在海军界工作,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他在国民政府任职期间,蒋介石对他既拉拢又排挤,最后因不满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他愤而辞职,退隐故乡。 初次会面好印象 1926年夏,北伐军兵分3路,很快占领两湖,进逼南昌,兵临江浙。在这种形势下,北洋政府海军总司令杨树庄于1927年3月14日率领各舰队司  相似文献   

18.
<正>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这个伟大的事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南昌,因此成为人民军队的摇篮,赢得了"英雄城"的美誉。南昌起义的决策酝酿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反动派相继调转枪口,屠杀曾经是革命战友的共产党人和革命  相似文献   

19.
樊树林 《党史纵横》2014,(10):61-61
正人称"和平将军"的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自1924年追随蒋介石,逐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特别是他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一处)多年,一直尽心尽力为蒋介石排忧解难,不辞辛苦,还往往换不来蒋的好脸色。因此,当时国民党政界不少人嘲笑他为蒋的"灶下婢"。而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曾讲到:"在蒋的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张治中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也就是说,张治中并不是对蒋毫无原则地唯命是从,可谓"婢"而不"卑"。  相似文献   

20.
重庆谈判重要纪念地——林园林园坐落在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的峡谷中,峰峦叠翠,风光优美。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时任侍从室主任的张治中奉命到西郊为蒋介石选址修建郊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