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汉字在韩国     
汉字是韩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地理交通的便利,与周边其他国家比较,韩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最为悠久,中国文化正是以汉字为传播媒介输入到朝鲜半岛,汉字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广,并且成为韩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早在东汉时期,朝鲜半岛就开始将汉字作为书写工具,记录中国文言文的汉字长期以来是朝鲜唯一的书写文字。至15世纪中叶,朝鲜半岛才出现拼音式的谚文。在其后的数百年间,汉字并没有因为谚文的出现在韩国消失,而是“韩汉文并记”,互为补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二战以后,汉字在朝鲜半岛被禁止使用了一段时间。韩国汉字回归热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金大中任总统以来,打破了韩国数十年来对使用汉字的禁令,韩国政府在总统金大中授意下,宣布恢复汉字教育。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在公务文件、交通标志等领域,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志;二、在中、小学推行“1800个常用汉字必修教育”。韩国教育部于2000年12月发表公告,公布了经过调整的1800个教学用基础汉字,从2001年度开始实行。汉字的恢复使用既有地缘关系和历史因素的作用,又有对现实发展的考虑。一方面是要避免在早期的文献研究方面出现断...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魏艳春古代妇女参政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妇女有一定的宗法、经济、军事、政治权利。通常为参与祭祀占卜等事务的一般臣僚,也有领兵征战地位极高的军事统帅,妇好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以独立人格。独立的形象而出现的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在母系...  相似文献   

3.
《湖北宣传》2006,(10):24-25
赵启正在《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8期撰文指出,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强大。和中国对外贸晚“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文化的典型载体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相似文献   

4.
“你认得汉字吗?”在韩国。不少企业都会对应聘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汉字考试也出现在企业的招聘考试中;在日本,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接受汉字检定考试:在越南,尽管能够认识汉字的人已经不多,但汉语近年来成了仅次于英语的热门外语.汉字书法家也在当地社会受到格外尊重。在历史上.汉字曾经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汉字热。  相似文献   

5.
周学军  陈相辉  王欢 《群众》2023,(21):43-44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位于古城扬州的广陵书社脱胎于广陵古籍刻印社,曾受命统一保管30余万片雕版古籍旧版。2002年独立建社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以雕版线装图书为立社特色,以古籍学术图书为品牌支撑,以地方文化图书为重点板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出版社,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相似文献   

6.
廖才高  王国平 《求索》2005,(6):155-160
汉字学是中国独有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以往主要是考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诠释汉字的形、音、意义,所反映的多为静态的知识。汉字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把它当作工具一样,以它的功用为目标,以便于学、用为标准,根据与汉语的依存关系和语文规律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改造它,使汉字学真正成为符合科学精神的汉字科学。呼唤了百余年的汉字改革近年来有渐趋冷落之势,其实人们对汉字一直有强烈的改革愿望。科学的汉字改革应运用形声造字原理,使所有汉字改造成为保持汉字风格,规则性很强,便于记忆的科学的汉字。科学汉字的推广将给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汉字为象形文字,已可说明中国传统类比性思维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虽然中国传统哲学沒有发展出形式逻辑,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中完全没有逻辑思维,其主流乃是一种类比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残疾人》2011,(3):5-5
崭新的牌匾上既有汉字也有盲文,日前,北京首家民间盲人图书馆“心目图书馆”挂牌成立。盲人可在此收听各类图书,也可将发声书借回家。“心目图书馆”急需志愿者为盲人录制更多有声图书。  相似文献   

9.
作为大陆赴台驻点记者,笔者曾对两岸的图书出版及繁简汉字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思考。笔者认为,随着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积极推进简化字进入台湾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10.
文字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以象形符号发展的文字有古埃及文字、藓美尔文字、玛雅文字等,然而至今保留着象形书写痕迹的却只有中国汉字一种。中国汉字具有其象形性,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关系,它为汉字进入纯艺术范畴奠定了先决条件。远在六千多年前,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彩陶图案中就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出现。作为比较完备、系统的汉字的出现则是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甲  相似文献   

11.
汉字文化     
谭舯 《统一论坛》2012,(1):35-37
文字是人类由蒙昧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上,各大古代文明都曾创造自己的文字系统,如古埃及圣书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和玛雅图形文字等,但是除了汉字以外,绝大多数古文字后来都没有延续下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在古代就已出现、留存至今并被广泛使用的文字。汉字作为文化载体,不仅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本身也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收藏的起源     
里路 《八桂侨刊》2003,(3):57-57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收藏历史遗存物品,起源甚早。193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王室储存占卜档案的地穴,出土了17000多片甲骨,反映了当时对王室档案的保藏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苗族占卜历史悠久,种类也繁多,有用人占卜、食物占卜、动物占卜、植物占卜等,不论采用哪一种占卜方式和用什么物品进行占卜,其目的都是为了预测未来吉凶祸福,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化凶为吉。探讨苗族的占卜,对于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被广泛的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并逐渐从单纯的传达信息内容转变为广告设计的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发掘汉字的图形特点,使大量的信息内容以简练而有深意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既能传达丰富的信息,又有视觉和心理的享受。汉字在平面广告中的意象化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表现方式。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汉字的意象设计运用中体现出汉字的意象表现与意蕴美,更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5.
张颐武 《时事报告》2013,(10):51-52
我们每个中国人,幼年时期最早的启蒙教育就是识字。如今,国民的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高。但是,我们对汉字的使用能力却大不如前了,乱用汉字、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是电脑打字代替书写汉字造成的。电脑打字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降低了我们对书写汉字的兴趣,加之其以音求字的输入方式让汉字拼音化,人们对汉字字形的认知能力大大降低,最后“退化”成只会认字,不会用字、写字。  相似文献   

16.
秦崭崭 《传承》2014,(5):134-135
后现代主义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大众文化生活,改写了文化模式,颠覆了文化体系,还影响了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探索当下中国图书出版所表现出的肤浅性、商品化、反中心性等偏向,论述中国图书出版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有助于就该现象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作为第二课堂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既要成为公安文献信息贮藏和利用的中心,也要成为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部门,从当前的状况看,我校图书馆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图书文献利用率较低,教育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引导读者正确使用图书文献资料,就成为我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是一所培养初级警官和在职干警的中等专业学校,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录取的成绩也参差不齐,不少学生不努力学习,业余时间很少以阅览图书为消遣而主要以其它娱乐消遣为主,199…  相似文献   

18.
心灵契合     
《台声》2018,(12)
正近日,中国汉字首登在有着150年历史的国际知名期刊上。这说明什么,当不言而喻。中国汉字,高深莫测;中国汉字,意境高远、意蕴深刻。这是华人之骄傲,是我辈之荣光。人至半百,一路追求多少汉字,多少汉字组合多少内心世界,恐谁也无法用数字计量。但不能否认的是,是汉字丰富了我们血肉与灵魂。这个时段,又一词组令我们激荡开怀,尤其是在海峡两岸。这就是出现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两岸同胞内  相似文献   

19.
正把《易经》列为广义定义的国学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因为《易经》蕴藏着无尽的学问与信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用两种符号(汉字符号和卦象符号)写成的经典,把它列入哲学、社会学都不过分,而古人把它列做六经之首。所以,我觉得中国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项就应该是《易经》,可惜至今没人去做。历代学者中有的认为《易经》是一本具有巫术性质的占筮之书,是集古人占卜之大成的精华汇粹;也有学者认为,《易经》是中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5,(2)
<正>从《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典故中出现"图书"一词到《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应用"图书"一词,再从"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到"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对"图书"的各种定位。可见,"图书"一词随着中国久远的时代变迁,这些定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即特定时期特指概念。今天,图书概念更加具体,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