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革初期,一伙造反派将在天津日报工作的著名老作家孙犁揪了出来。该社主管“牛鬼蛇神”的小队长喜欢打人,一位叫李夫的报社干部将小队长暗暗叫到一边,提醒道:“打谁,你也不能打孙犁!”小队长瞪大眼睛反问:“孙犁,孙犁怎么啦?”李夫说:“我是为你呀。要不然,你真打了孙犁,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会把你写进他的书里,那可是白纸黑字啊,就把你永远钉在历  相似文献   

2.
提醒幸福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相似文献   

3.
数年前,我在同事那里第一次听到鲍勃·迪伦(Bob Dylan),他的一曲《随风飘去》尽管很老,有唱烂之嫌,但我还是听忘了周围。“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叫做人?白鸽要航多少海才能在沙里栖息?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随风飘去。”一下就记住了他孤独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人物     
《中国残疾人》2014,(8):12-12
关于残疾人的人物报道,很多年前我曾向一位老领导发过牢骚:“为什么都是写成一个模样出来见人呢?”他听了哈哈大笑。说:“‘见人’这个词用得好。”  相似文献   

5.
(Situation:Johnconsultshisfriend,XiaoLi,onaproblemhehasencountered.)约翰:有一件小事我不太明白。小李:什么事啊?约翰:我今天去李老师办公室,很不巧,他不在。我问另一个人,“请问,老李呢?”那人奇怪地看了我一眼。难道我说错了吗?小李:你确实说得不合适。对自己的老师不能称呼“老…”约翰:有的书上说,称呼“老…”是表示尊敬、亲近,我为什么不能这样称呼呢?小李:书上的说法不全面。能不能称呼“老…”,要看双方的身分、地位。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都不能这样称呼。约翰:嗅,原来是这样。汉语的称呼比英语复杂…  相似文献   

6.
有一则小故事说,在一座非常破旧的古庙里,住着一个贫病交加的乞丐。他每天都要风雨无阻地出外乞讨,还是常常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他于是便常常对着古庙里供奉的天神跪地祈祷:“天神呀,求求你发发慈悲,让我发财吧。如果你保佑我发了大财,我一定要为你重修庙宇,重塑金身……”有一天,天神奉命到人间巡查,恰好听到了乞丐这番祈祷的话,于是,天神便来到乞丐的身边,对他说:“可怜的人,就让我来满足你的这个愿望吧。”天神从身上掏出一个钱袋递给乞丐,并告诉他说:“我送给你一个拥有魔力的钱袋,钱袋里永远会有一枚金币…  相似文献   

7.
失落     
他脱下蓝色保安服,穿上西装和老板鞋,系上领带,潇洒地去逛街。瞧,简直帅极了,往日的自卑情绪早飞到九霄云外。“前面那么多人围着在干什么?”他想反正没事,就挤上去瞧一瞧。只见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哭泣:“我要回家,我要妈妈。”原来是一个迷了路的小孩。众人渐渐散去,同情心和责任感驱使他留了下来。他蹲下来问:“小朋友,我送你回家,帮你找妈妈好吗?”小孩睁大了正在流泪的眼睛,疑惑地看着他:“你不会和那个骗我玩的叔叔一样吧?”接着摇摇头:“谢谢你叔叔,我不要你帮忙。”“我帮你,可以吗?”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相似文献   

8.
刘凌 《广东民政》2011,(7):64-64
在一个朋友的博客里,记录了多年前她和一伙冒险者徒步穿越戈壁荒漠的真实经历。其中一个细节让我感慨不已。她在回忆穿过楼兰的一段苦旅中,提及同行的一名男性旅伴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一位平素习惯了被前呼后拥的团员,误以为还有后勤保障,没带任何补给,只身上路。在楼兰,我分给他一个饼子,竞将他感动得几乎泪奔了。”  相似文献   

9.
曾听说过一则故事:朋友有个习惯,每天早起总要先到院子外面抽足3支烟后才开始工作。一个早晨,他抽烟时,突然感觉身后有人跟着他,他转身发现他7岁的儿子兴奋地朝他大喊:“爸爸,我正踩着你的脚印走呢!”听着儿子那银铃般纯真的笑声,他的心中不由一颤,默默地念叨着:“儿子正踩着我的脚印走呢……”从那以后,他戒了烟。  相似文献   

10.
傅衍鲲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瘦瘦的身材,微驼的后背,斑白的头发,他的习惯动作是手里紧紧捏着一顶灰色的礼帽。他说一口标准的山东腔,语速缓慢,声音轻柔,每隔两三句,都要加上一个“我和你讲啊”。一本2007年1月刚刚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我在金三角卧底十年》(编者注:“十年”为概数),让人们开始关注他。  相似文献   

11.
在丹阳,他有“农博士”的美称,他把所从事的农技推广事业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1978年12月,孙国祥从镇江地区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皇塘镇农技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孙国祥也就成了皇塘农技站第一个有大专学历的农技员。他永远忘不了第一天上班时,老站长对他说的一句话:我们的工作直接面对农民,如果不能实实在在为农民做点事,我们就对不起大家。老站长朴实的语言,坚定了孙国祥为农服务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去年冬天出奇的冷,我国南方下起了50年来罕见的大雪。一位公司的老总,是我的一个老病人,因为长期的往来已成为朋友。一天晚上,他打来电话,说他的“老腰痛”又犯了,动也不能动,请我去“妙手回春”。我当即带上针灸器具上门去了。到他家之后,只见他躺在床上,忙不迭给我打招呼说:“早上本来好好的,弯腰去捡东西,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就指望你让我过一个好年了!”  相似文献   

13.
吴冠中先生喜欢引用凡·高的话“苦难永远没有终结”来描述自己的创作人生。他说,画了一幅画,就像生了一个娃娃,当然很喜欢;但是没过几天,就遇到新的困难:下一张怎样画?我不愿重复自己,于是又开始痛苦。一幅幅作品,就是在不断出现的新痛苦中诞生的,“苦难永远没有终结”。创作的苦难、创作的快感,就这样循环往复,陪伴着杰出的创造者,不只是艺术家,还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毛冬声,作为武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已经在企业主要领导岗位上辛勤耕耘了15个春秋。有人多次问他:“你已是年进花甲的人了,这么大的干劲,到底图个啥?”毛冬声回答说:“我幸运地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做梦也想把企业盘大,再盘大,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永远争第一的改革家毛冬声有一句自勉名言:“成功是第一,失败也是第一。”“经理要做新观念的倡导者。”他始终坚持争当全国同行业排头兵的精神和信念,解放思想,超前思维,抢抓机遇,真抓实于,带领武商集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我国商界同行公认的“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5.
快乐的上海“车夫”藏勤是一名普通的的士司机,如今却成了媒体追踪的热点人物。原因是他是一个善于“挑客、选客”的人,专爱挑老、弱、病、残、孕等乘客,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的哥欺诈外地乘客、私自调表、短途拒绝载客、路见危难加档开遛……我曾在“110”出警处实习,在辖区内调解过许多司乘纠纷,绝大部分原因都是车主不诚信经营。我想,像那些脑海里天天盘算着如何算计他人、服务意识差的“的哥”们,永远不会理解藏勤何以能成为一个“快乐车夫”的?  相似文献   

16.
清楚的人     
罗西 《人民公安》2007,(11):63-63
当年湖南一煤矿发生“突水”事故,17位矿工被困六天后全部遇难。后来,人们发现,有位叫聂清文矿工用粉笔在安全帽上写满遗言:“……欠我娘200元,欠邓曙华100元,王小文欠我1000元,矿工押金1650元……”这是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矿工在临死前的留言,那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我看了,却莫名地想掉泪。金钱对一个穷人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0月28日,一个让山西省忻州地区国家安全局全体干警心痛的日子。这天上午9点多钟,忻州局优秀国家安全干警赵文林同志在去原平执行任务的途中,遇车祸致重伤,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58岁的赵文林,在忻州市国家安全局是一名备受尊敬的老同志,平时就连局长都称呼他“老赵”。我和老赵县多年的战友,噩耗传来,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因为领导刚刚决定,要派老赵出国考察。可我又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老赵匆匆地走了,我经常独自一人望着他的办公座位,他生前的一言一行不断在我的眼前闪现c1997年夏末的一个星期天,正在家…  相似文献   

18.
“争取不再回来”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一行到达吴堡县川口。面对黄河,毛泽东伫立良久。他仿佛在与黄河交谈。我从背包里拿出相机,对准了他。镜头里,一个伟岸的身影与苍茫的黄土高原、宽阔的黄河融为一体。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这种感觉至今令我激动。这时,毛泽东一摆手:“莫照了!过河吧。这次过去,争取不再回来,事不过三嘛!”渡船早已备好。毛泽东上船后,老船工一声号子,船解缆离岸。这时,毛泽东忽然对我说:“子龙,还是照张相,留个纪念吧!”我端起相机,以黄河西岸为背景为他拍了一张照片。渡过黄河以后,毛泽…  相似文献   

19.
逆水流     
逆水流■梅次一个冬天,老友来访,坐了一会儿就说:“你家怎么这样冷?”我听了很诧异,因为我并未感到怎样冷,后来知道,老友家装了暖气,由热到冷,就不习惯了。几年后我家也装了暖气,有一次我到另一老友家去拜访,对他说的竟然也是“你家怎么这样冷?”这句话,事后...  相似文献   

20.
旗帜的力量     
有这样一件事情在国管局所属的国谊宾馆广为流传:2008年奥运期间,一位国际友人入住宾馆。在馆期间,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宾馆提供的优质服务,最让他感动的是:无论何时需要服务或帮助,总有胸前佩戴小红旗标志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出现他的面前,为他提供周到而又贴心的服务。当他得知这些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象征时,他由衷地赞叹道:“这也许就是旗帜的力量吧。”临行时,他向宾馆要了一枚党微:“我要把它留在身边作为纪念,永远珍藏,因为它带给我的是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