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祖华 《前沿》2012,(13):97-100
义利关系是伦理学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义利关系在企业中集中体现为道德与资本的关系,探讨义利关系对于道德资本的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正是从义利关系入手,以义利关系的四种价值取向为路径,对道德资本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资本理论逻辑、"义""利""博弈"的道德资本生成逻辑和赏善罚恶的道德资本建设逻辑。  相似文献   

2.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王恩来一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义”属于精神的范畴,“利”属于物质的范畴,因而义利关系体现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身为职场人,多少都会面临"外界的诱惑",希望固定工资和额外收入都可兼得,上班创业两不误。与此同时,职场引申出在职员工的"第二职业",由于"第二职业"的身份得不到企业认可,一直处于隐身状态,被职场族统称为"地下创业"。职场人士对"地下创业"究竟如何看待?他们是否已经计划"地下创业"?促使他们进行"地下创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刊联合智通人才网对200名职场人士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义利关系结构是一个多维的系统 ,义包含公益、人道和公平 ,利包含私益、物用、效率。具有三重含义的义与利对应构成公益与私益、人道与物用、公平与效率三重关系。受市场经济伦理二重性的影响 ,义利统一表现为一个由义利共存、义利共溶走向义利共生的递进过程 ,而要实现这种转化 ,还需要相应的内外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香兰  张振 《前沿》2012,(8):16-17
行政化,是以行政为价值本位,也就是官本位。大学行政化就是采用政府系统的组织上的党政同构,绝对的下级服从上级,一切以"官本位"为准的行政。大学行政化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学行政化的实质是高校"官本位",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就是要对现行的大学制度进行改革,要从厘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的关系,加强监督和法律保障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大一统王朝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遇到一个义利两难的困境.道义和利益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鸿沟越来越宽,直到王朝崩溃,让位于混乱或新王朝.这也是让历代统治者和思想者都感到棘手的现实难题.《盐铁论》中论辩双方围绕着盐铁官营是否合理展开的一系列论战,反映了西汉王朝中期遇到的义利两难的社会困境是无法真正有效解决的.在缺少健康有效的外在约束力量的政治环境中,要长期地靠统治阶层自己去约束自身的利益膨胀,也是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7.
义利思想构成了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直是一个歧义丛生,聚讼纷纭的领域。目前,学术界普遍流行的看法是,孔子重义轻利,他重视行为道义层面的意义与价值,而忽视行为效果与实利。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孔子不是主张重义轻利,而是义利并重的。应该说,这些看法各有所得,但也不同程度地带有片面性。笔者认为,义与利本来就是一个关系范畴,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谈谁重谁轻的问题。事实上,孔子对于义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有所认识的。在主要记录孔子言论和思想的《论语》中,义利问…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把"人"看作"群"的存在,以"群"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旨归: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强调"群"对个体的制约,主张在群体中给个体"正名",以明确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与角色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人与"己"关系上,从群体和睦着眼,奉"忠恕之道",主张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群体本位"的前提下,先秦儒家也重视个体价值,肯定个体才华,尊重个体的人格、气节和尊严。在这种思想熏陶之下,中华民族成长为重群体、重社会效益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位科学巨人,只要拥有一个"点",就可以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那么,这一个点对于一个公司、一个职场人又意味着什么呢?年初,人们往往会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这一个"点"意味着什么呢?我看,这一个点,就是一个机遇!  相似文献   

10.
李星星 《传承》2008,(20):26-27
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提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依法致富,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义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是义利统一的前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义利统一的保障,"三个有利于"是义利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义制利是义利统一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张文涛  李剑 《传承》2011,(6):70-71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的焦点,在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孔子的义利对立论、墨家的义利同一论和《易传》中的义利统一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辩证发展的轨迹。思想的这种辩证发展轨迹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则需要一种历史结构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是什么",回答什么是干部作风建设;第二个部分是"为什么",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干部作风建设;第三个部分是"怎么办",回答今天我们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需要抓住哪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儒家关于义利之辨的话题已探讨了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人们的义利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着对儒家传统义利思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结合当今的具体国情,本文试分析市场经济下义利的新关系及正确对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的焦点,在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孔子的义利对立论、墨家的义利同一论和<易传>中的义利统一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辩证发展的轨迹.思想的这种辩证发展轨迹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则需要一种历史结构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刘可韵 《中国人大》2010,(20):46-46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事实上,要想求得"实事"中的"是",前提就得要解放思想。叶飞将军就常常因为解放了思想而善于找到具体工作中的"是",即规律。  相似文献   

16.
孔令举 《前沿》2011,(10):57-59
"道"为万事万物本然的存在方式或一般规律,"德"为"道"的可能发展方式或最好表现方式。对于自然存在,"德"与"道"正好同一,自然的"德"正好就是"道",自然之"道"必然有其"德"。对于人这种自由存在,人之道就超越了"遵循"这一问题,人之德就变成了对可能发展方式的开拓,于是出现所谓道德问题即有德无德问题。所谓人道目的,就是对于道来说,德就是目的。只有人道目的才能约束人的概念。道德的依据就是目的论。  相似文献   

17.
在旧的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的转型时期 ,如何看待利益问题 ,如何处理义利关系 ,如何进行正确的利益导向与道德价值导向 ,已是不可忽视的现实课题。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完整而准确地理解义利关系的内涵 ,挖掘传统义利关系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并进行现代转换 ,以适应和推进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音》2014,(7):30-30
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坚持特色办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围绕服务"三农",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找到位置,在社会发展中做好服务,在服务中做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学校坚持和开创的"太行山道路",享誉全国。目前,"太行山道路"已拓展到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实现了"由山区向平原、由田间向车间、由村域向县域、由农村向城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拓展深化,全方位服务河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建于政”的主张是错误的本刊评论员前不久,有人公开撰文,主张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应当搞"党建于政"。按作者的话说,就是党委、党支部一般有组织无机构,党组织成员出任行政首长,无特殊情况党政一把手"一肩挑",行政活动完全以行政组织名义或以行政首长名义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面临如何处理与台湾关系的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这种做法符合美国的战略和实际利益。但这仅是解释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就是根深蒂固于美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改造中国"的使命。概括起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双轨政策",是其战略与实际利益以及"改造中国"使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美国将会持续设法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