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墨菲与拉克劳合作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战略》中,他们用一种"激进的和多元的民主"概念定义了社会主义事业,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民主向社会关系的广阔领域的扩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批判性考察,他们还将"下一步的社会主义战略"看成是激进民主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墨菲的《政治的回归》引入了自由社会主义观念,她认为社会主义目标必须纳入到多元民主的框架中,它应当与政治自由主义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像博比奥等人将两者叠加起来。本文最后表明,墨菲的自由社会主义,虽然能够解释民主斗争及其目标,但是其理论战略上的贫困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在寻求社会主义的策略上表现出超越传统观念的后现代理论倾向,它瓦解了阶级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并不再对“同一主体”抱有政治期待,从而在多元主体的立场上彰显出后结构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范式.这一范式转换开辟了西方左翼思想的新视野,迎合了当代社会多样化发展及其新时代运动.但它在方法上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解构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模糊的自由主义气质,在行动上存在着精神社会主义的话语情结,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型亦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3.
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进行批判性解构,一方面又试图从当代问题出发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最新成果来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图景。这突出表现在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之中:它全面质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并消解其主体承担者的本体论规定,同时它又坚定地捍卫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力图以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念来延续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批判精神。后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界定为“多元激进民主”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描述为霸权结合实践。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社会主义事业不再是由普遍主体宰制的特定的阶级政治,而是以等同逻辑为链条的对抗性民主话语的不断阐发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苏东剧变后曾有学者宣称"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对此,西方左翼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批判,既有对世界范围内当代资本主义民主现状的批判和对"历史终结论"的解构;也有从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出发以"商议民主"对自由民主制度的改良和完善;还有探索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复兴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此外,激进、多元民主作为新的社会主义策略,体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构想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5.
尚塔尔·墨菲认为,自由主义已经成为现代民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为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强调同一性而排斥差异和特殊,不能把握和阐明现代民主社会的冲突、对抗及其不可化约与不可消除性。在墨菲看来,应当构建一种新的政治观念,以便对现代民主社会进行多元和激进的规划。应当拒斥普遍主义而捍卫多元主义,提倡一种与多元主义相适应的共同体观念和公民身份观念;应当用多元和激进的民主观代替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民主观,并把民主从政治民主扩展到经济和社会领域,强调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政治民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先哲就对早期民主的不足进行了深刻反思,确立了西方经济民主最早的思想传统。近现代经济民主思想是在自由和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平等"吁求,是针对当时政治民主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民主思想,主张保护公民平等的经济权利,实现经济福利的民主分配。当代西方经济民主思想有着鲜明的当代问题意识,它是弥补代议制民主特别是精英民主、多元民主理论和实践缺陷的产物,更是应对当今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等现实的反映,主张公民权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思其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政治民主理论与实践反思批判的逻辑结果,其发展演变的核心主题是处理好经济与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民主的最佳状态既不是纯粹的直接民主,也不是纯粹的间接民主。而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均衡。网络民主就是追求这种理想状态的动态过程。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都有其优缺点,最理想的民主既不是纯粹的直接民主,也不是的纯粹的间接民主,而是两者之间互相互补,相互均衡的一种状态。如果说西方民主的现状(民主即选举)造就了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媒介的强势地位,那么,目前,西方民主政治正面临治道变革,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强调更多的参与民主,主张更多的互动和参与。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的主权民主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权民主论”反映了俄罗斯政界和理论界对当今政治发展道路的最新探索。既是对西方推行民主、发动“颜色革命”的回应,同时也是表明要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西化、民主化”和叶利钦时期的“寡头式的自由”划清界限。主权民主的思想体现了当今俄罗斯社会的政治共识:消除政治混乱,实现政治稳定,通过政治治理、完善体制、巩固国家,而民主化要有序地、自主地实行。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主要民主观念和理论体系极为庞杂,各种学说目不暇接,代表人物流派层出不穷。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察与评价西方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理论,是我们研究西方政治观念的基本出发点和方法。西方式民主是在西方社会这块独特的土壤上培育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政治现象,有其历史和社会局限性,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体制和价值观念,应当树立科学、正确的民主观。从方法上讲,必须坚定阶级的立场、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过程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参与概念取决于民主概念,不同的民主理论有不同的政治参与观.20世纪以来,在反思古典民主理想和现代民主现实差距的基础上,西方学术界先后形成了精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参与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等四种当代民主理论流派.由于各自的理论视角、价值取向和对公民特征认识的不同,这四种民主理论的政治参与观也存在明显差异,其所赞成和支持的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分别是参与投票、影响决策、参与决策和政治讨论.四种政治参与观逐步转变的过程既是对西方社会20世纪以来所面临的不同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崔乐乐 《学理论》2014,(2):19-20
民主历来就是人们所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纵观古今中外,人们对民主的探索和努力从未间断过,墨菲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在进行积极地探索研究,她通过对现代民主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后选择性地吸收了罗尔斯和施米特的思想,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保障人民权利的民主观:竞争性多元主义民主观,但这样的民主模式是否可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西方自由主义内部分化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理念,受其影响当代西方民主思想领域分别产生追求积极自由和推崇消极自由的两种民主理论流派。积极自由的多元民主、社群主义、协商民主和主张消极民主的精英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均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其各自的观点均有利弊得失。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合理地吸收西方民主理论的有益成果;又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划清界限,切不可盲目模仿,照抄照搬。  相似文献   

13.
卫欢 《行政论坛》2014,(2):26-29
达尔多元民主理论在西方社会权力监督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备受推崇。但这一理论产生于达尔对西方传统民主理论的深入解析和破除,因而不能作为"普世"的权力监督理论被运用来构建中国权力监督机制,但其中也不乏合理因素。构建中国特色权力监督机制,必须在马克思权力监督思想的指导下,汲取达尔多元民主理论的合理因素,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  相似文献   

14.
林怀艺 《理论探讨》2007,67(3):10-13
社会资本所包括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要素,对民主的社会基础之奠定深具意义。中国传统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资本”,不同于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不利于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转型。  相似文献   

15.
陈桂林 《学理论》2009,(15):4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执政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参考、借鉴古今中外的民主理论与实践,对未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作一些探讨和设想,非常必要和有意义。毛泽东的民主观尤其是他的“国家民主化”思想对当前的“中国式民主”建设在给与指导的同时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发展党内民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党内民主对于保持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重视党内民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汲取苏共演变的教训。既克服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又要警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与渗透,保证党内民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真正的民主制”思想中蕴含着清晰的致思理路,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为逻辑起点,以人民整体掌握国家权力为逻辑主线,以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为逻辑延展,最终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逻辑旨归。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真正的民主制”思想的当代表达,既与“真正的民主制”思想在哲学基础、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同质性,又从目标定位、关注视角、理论形态与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民主的理论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式民主是西方发达国家民主发展的新趋向,主张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由和个人的发展只能依靠公民在社会和国家事务中直接地不断地参与才能实现。参与式民主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要求扩大直接民主的有效范围,丰富民主政治的合理内核,符合民主直接化的要求,代表着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从精英民主趋向大众民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民主民本民生理念辨析及理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民本、民生是不同的政治理念.民主是人民主权的权力本位,源于西方的社会历史基础;民本是与“君本”相对应的“以民为本”“为民作主”的政治思想,以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为生存发展的土壤;民生是超意识形态的政策措施,直接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权的安危.吸取民本思想之精华,构建明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民生理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刘芳  甄红卫 《学理论》2011,(14):31-32
宋教仁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民主宪政的积极倡导者。研究宋教仁,不仅对研究辛亥革命有典型意义,而且对我国当代民主宪政思想资源的丰富、民主宪政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