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军第一面军旗的产生,标志着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而我军第一面军旗究竟由谁设计与制作、在何时何地产生,学术界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我军第一面军旗不可能在安源军事会议上设计并产生,也不可能是根据安源会议精神才设计,而是在安源军事会议之前就已产生。其设计与制作过程是:何长工提出了模仿苏联红军军旗的大概样式,反映工农革命军的性质,设计一面有镰刀、斧头和五角星图案的红旗的意见,何长工与杨立三具体规划图案,并由何长工与杨立三等同志一起制作。样式是鲜艳的红旗中间一枚大五角星(金黄色),星中是镰刀和斧头图案,靠旗标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  相似文献   

2.
开荣 《党史文苑》2007,(9):30-31
修水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秋收起义前,在修水集结了四复查革命队伍,形成了秋收起义的主力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参谋处长陈树华、副官杨立三奉命在修水设计了第一面军旗。1927年9月9日,师部机关、特务连、一团在修水县城高兴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首先起义向平江进发。金坪失利后,卢德铭等率部转移,追进至浏阳文家市,与三团会师。从此,起义军跟随毛泽东踏上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3.
修水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秋收起义前,在修水集结了四支革命队伍,形成了秋收起义的主力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参谋处长陈树华、副官杨立三奉命在修水设计了第一面军旗。1927年9月9日,师部机关、特务连、一团在修水县城高举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首先起义向平江进发。金坪失利后,卢德铭等率部转移,追进至浏阳文家市,与三团会师。从此,起义军跟随毛泽东踏上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4.
<正>军旗,军队的象征,象征着军队荣誉、勇敢和统一指挥。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时打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打出的第一面革命红旗。据江西省修水县党史办龚九森介绍,1927年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商会东厢房灯火通明,在师部参谋处一张宽大的八仙桌上,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  相似文献   

5.
《理论导报》2012,(4):66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坐落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136号,属秋收起义专题性纪念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始建于1977年,2008年1月1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纪念馆馆标由秋收起义时师部参谋、工农革命军军旗设计者之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长工题写。1927年,毛泽东同志亲自组织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修水  相似文献   

6.
秋收起义诞生了我党的第一面军旗,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第一面军旗是由谁指示制作的,却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回忆文章的分析等,提出了第一面军旗由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委会的决定而设计制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秋收起义诞生了我党的第一面军旗,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第一面军旗是由谁指示制作的,却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回忆文章的分析等,提出了第一面军旗由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委会的决定而设计制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一面旗帜,这是我军的第一面军旗。这面军旗是怎样诞生的呢?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但是,南昌起义打的仍是国民党军队-国民革命军的旗  相似文献   

9.
修水,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县域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人口82万。这里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地、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地和秋收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了解党史军史的人们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每一面军旗,是保存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的"中国工军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它是在江西省修水县城的一座书院里,由何长工、陈树华和钟文璋设计,于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从修水县城出发时打出的.  相似文献   

11.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领导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一、四团在修水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1927年8月,我党领导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奉党中央之命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得知起义部队已退出南昌,便来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驻扎待命。与此同时,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党中央积极准备湘鄂赣粤四省秋收暴动,8月底9月初,驻修(水)铜(鼓)警卫团、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根据中央军事部“积极准备,等待时机参加暴动”的指示,决定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秋收起义八十周年,修水县开展了系列活动。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重新进行修整改版,整治修缮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和第一团团部旧址;与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联合摄制了6集电视专题片《秋收起义》;邀请全国党史、军史专家和学者到修水,召开纪念秋收起义八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县委、县政府向驻港部队赠送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复制品);县委宣传部、团县委组织了"革命精神代代传,修水徒步上井冈"活动,修水县越野自行车协会组织了"重走秋收起义路,修水井冈千里行"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修水县委党史办、县直机关工委举办了党史知识抢答赛;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革命精神代代传"活动,在校园组织开展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忆红色历史、塑红色课堂、游红色旧址等系列红色教育活动。修水县委书记程利民指出:修水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敢闯敢干谋发展的秋收起义精神要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湘赣边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鲜艳红旗,这面红旗的设计者是参加起义的何长工、陈树华、钟文璋。在这支起义队伍里,聚集了众多的革命豪杰、仁人志士,他们有的在起义时便英勇献身;有的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有的为革命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们都是卓越的领袖,英勇的战士。因篇幅所限,本刊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略作介绍,以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湖南党史月刊))编辑部: 《湖南党史月刊》是一份在党史、现代史学界可读性很强的刊物,经常发表一些很有价值的独家文论,是我经常阅读的刊物之一。读一九八七年第九期月刊黎章根同志《第一面军旗诞生记》一文,这是一篇史料价值很强的文章,长远看必将会对我党、我军的历史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党史文苑》2007,(4):26-27
湘赣边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鲜艳红旗,这面红旗的设计者是参加起义的何长工、陈树华、钟文璋。在这支起义队伍里,聚集了众多的革命豪杰、仁人志士,他们有的在起义时便贡英勇献身;有的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有的为革命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们都是卓越的领袖,英勇的战士。因篇幅所限,本刊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略作介绍,以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6.
茶陵地处湘东边陲、罗霄山脉西段,是井冈山西通向湖南的门户和屏障。当年,茶陵曾留下伟人毛泽东的光辉足迹。数十年过去了,茶陵人民时常忆起毛泽东与茶陵结下的一段段往事。 1 1927年11月,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工农革命军第二次发兵攻克茶陵城。毛泽东因脚伤未愈,只是在大陇向部队作了战前动员,没能随军进城。18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一营在团长陈皓和党代表宛希先率领下,经过一番鏖战,终于攻克了茶陵城。这是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之后攻下的第一座县城。赶跑原县长之后, 由部队派谭梓生同志当县长。这个新县长还按旧的一套搞,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20,(6)
正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中,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名句。而在前线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的,就是驰骋井冈山的骁将、时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副团长兼一营营长的陈毅安。陈毅安,1905年1月出生在湖南湘阴县界头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7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部到井冈山。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连长、营长,红四军三十一团副团长兼一营营长、团长,红五军副参谋长、参谋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重温长征历史,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本刊组织特约记者整理了对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老战士张震、萧克、洪学智、刘华清同志的访谈记录,撷取他们回忆当年长征的一些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一七年八月,毛泽东曾到过安化。当年他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利用暑假,偕同肖子升游学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作社会调查。在安化县的雷鸣洞、伏日、久泽坪、梅城、仙溪等地了解安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农民生活、清末安化农民起义史实。毛泽东这次到安化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已在党史界定论了。近几年,安化县委党史办,通过对征集的大量的党史资料进行研究,认为在毛泽东第一次到安化八年以后,即1925年上半年,又第二次到了安化。这次他是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来  相似文献   

20.
一些史书对解放战争中我军收复延安的时间说法不尽一致。《周恩来传》中称“四月二十日,西北野战军收复了延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说:“我军三纵队等部于4月21日收复被敌侵占一年另一个月的延安”。据笔者掌握的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和当年新华社的社论等所述,收复延安的时间应是1948年4月22日。根据是:第一,我军主动撤离延安后,有一支以延安市干部和公安人员为骨干组成的游击队一直活动在延安周围,这支游击队的政委是当时延安市副市长姚安吉,队长是康世昌。据发表在《星火燎原》第9辑上的康世昌的回忆录记载:“1948年4月22日早上,延安北关的一个老乡突然气喘吁吁来报告:‘敌人跑啦!’……我们等待这个消息已经很久了,现在猛一听到,却又觉得有些突然。……当天中午,我们便向延安进发……大步走进了延安城。”笔者1989年11月访问当年参加追歼逃离延安之敌的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参谋长李文清时,他说是一支地方部队先进入延安。这支“地方部队”可能就是姚安吉、康世昌率领的那支游击队。第二,解放战争期间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