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哈佛牛津校长谈“一流学生”是啥样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10年后去年刚刚退休,他认为一流的学生不能仅凭数字来评估。对于学生来说,类似全国的考试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代表所有方面,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考察。像哈佛,在一些特定领域对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
洪业,号煨莲,189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年少时赴美留学。1922年,洪业学成归国,参与创建燕京大学,任燕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文理科科长、图书馆馆长等。洪业赴美后曾在哈佛工作,他的同事曾在1963年的《哈佛亚洲学报》向他致敬,以表彰他“对中国文学历史的贡献以及对几代学者严慈并加的辅导”。校长太太的读书忠告洪业从山东师范附中毕业后原打算去上海考海军学校,后在父亲好友高梦旦的劝说下,他决定回福建英华书院读书,这是美国传教士在福州办的一所学校。在英华书院,洪业读书勤奋,成绩优良,得到学校的奖赏,奖品是一本《英华大辞典》。虽在教会学校读书,但洪业不信奉基督教,欣赏儒家思想,他认为儒家提倡孝道,而耶稣对母亲说话粗鲁,显然不孝。洪业此番言行引起一些传教士的反感,力主开除洪业,但校长的太太宽宏大量,她认为洪业成绩优良,书院不能因为宗教原因开除一个品行端正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哈佛时,我在心中经常想到林语堂先生《我不做梦》的文章。如果中国有这个,有那个,就好了;如果中国也是这样,也那样,就进步了。这是林语堂先生处在美国文化背景中反思中国文化时的一种心态:对于善于思索并热爱中国的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记得哈佛大学校长尼尔·罗登斯坦说,哈佛培养科学家为艺术家,艺术家为科学家。哈佛的学生说,他们在哈佛课外学到的比在课堂内还要多。这是与中国的封闭式的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教育方法迥然不同的一种教育方法。哈佛在遴选新生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SAT的考分之外,十分重视其在高中阶段社…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人,他的工作就是要为未来做打算。这个人在20多年前就曾经为我们画过一张通往未来的地图。今天,这张地图里很多事情已经变成了现实。他的名字跟《第三次浪潮》这本书联系在一起。他就是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走勒。很多人都形容他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的人,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很多普通人看来毫无关系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前,在英国的一所小学,有一个“捣蛋”的学生。有一天,他突然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便和几个小伙伴一起逮住一条狗杀掉了。但没想到的是,这条狗是校长家的,而且是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知道后,非常着急,也非常生气。但处理结果却令人不可思议,罚学生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学生知道自己惹了大祸,便费力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图形画得也不错,杀狗的事情就这样了结了。学生在画图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此发愤学习。那位杀狗的学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解剖学家…  相似文献   

6.
《时事报告》2011,(9):66-67
已故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曾打过一个比喻,说德国学生是狗,美国学生是猫。狗是认人的,德国的学生都跟着教授走,只要了解某教授人品好、学问好,就跟定了他(她)。不管这位教授迁往哪所大学就职,他们都想方设法紧随其后。而猫呢,是只认屋不认人的,美国学生一心只想上哈佛、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人,他的工作就是要为未来做打算这个人在20多年前就曾经为我们画过一张通往未来的地图。今天,这张地图里很多事情已经变成了现实。他的名字跟《第二次浪潮》这本书联系在一起。他就是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很多人都形容他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的人,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很多普通人看来毫无关系的社会现象,进行有机  相似文献   

8.
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大学的尊严》,讲的是日本东京大学校长应邀参加北京某大学的百年校庆。他在嘉宾席就坐后,发现旁边坐的也是个日本人。当他得知此人只是该校的一个赞助商后,校长感到自己受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他对主办方的人说道:  相似文献   

9.
到大学,参观图书馆几乎是必修课。这次在哈佛,也不例外。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这一参观,竟然花了一天时间,还有很多图书馆没去。到哈佛之前,我知道哈佛的图书馆很多,但却没有想到这么多。连带领我参观的哈佛教育学院博士生Andrew Scott Conning,也不清楚哈佛究竟有多少图书馆,一个笼统的说  相似文献   

10.
陈本豪 《世纪行》2009,(7):23-24,29
对政治而言,他加入了民革:对工作而言,他实行了民主治校;对社会而言,他是一位知名的民主人士。一道民主的光环。赋予了他特定的色彩,他不断地用智慧和力量为这道光环镀亮,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光辉自己。他是武汉市江夏区一中校长.民革江夏区委主委.江夏区惟一的一位由党外人士担任的正职法人代表——谢受贵,是个值得笔墨的人。  相似文献   

11.
管辉 《今日广西》2008,(13):9-11
跨时空亮相哈佛商学院 有人说,在外国人眼中,Mr.Pan是个典型的中国企业家。因为他永远温和从容、处变不惊,说话充满中国哲学的逻辑。但在中国媒体眼中,潘刚却不尽如此。因为他锋芒内敛,谨慎低调,这并不是这个时代“明星企业家”的作风。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记者,没有一个敢轻易否认,当潘刚忽而凝视你时.总能分明地感觉到一袭来自北国草原的冽风:不见寒光,却生锐气。  相似文献   

12.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智能类型,或者这种智能占优势,或者那种智能占优势。反观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却往往是一把尺子。这样就会出现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的学生,其结果就会让大部分学生变得自信心不足,不能很好地社会化。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已有的成功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做出对自己更好的评价,这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工作、生活,从成功走向成功。因,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每一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是可以成功而且成功的。二、树…  相似文献   

13.
91年3月14日,我校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聘请仪式,正式聘请日本国著名学者白鸟芳郎先生为名誉教授,杨光俊校长向白鸟芳郎先生颁发了聘书,并为他佩戴了云南大学校徽。白鸟芳郎是日本历史学、民族学界权威,在国际上也有很高声望。他长期担任日本上智大学教授,并先后应邀到东京大学、东京筑波大学、国立广岛大学、国立熊本大学、国立鹿儿岛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奥地利维也那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  相似文献   

14.
卢仁江 《今日浙江》2012,(22):62-62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桑德尔上课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圆点,然后问学生:“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答:“一个黑点。”桑德尔说:“你们只说对了一部分,这其中最大的部分却是白的。这就好比我们看人,如果只看见这个黑点,就会把人看成是黑的;而如果在看到黑点的同时,看到其余部分是白的,看人就比较客观了。总盯着他人的黑点,就把他人的黑点放大了,就会使自己失去朋友。相反,你不盯着别人的黑点,别人的心门就会为你敞开,辅助你成就美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美国曾有个名叫詹姆斯·凯得的矿工。他生于1879年,死于1949年,一辈子没结婚,没有亲属。他生活极简朴,达到了吝啬的地步。他吸烟,买5美分一支的雪茄.点燃后一小口一小口地吸.他认为大口吸烟是一种浪费。他喜欢嚼口香糖.因此备有一个小铁盒.把嚼过的口香糖吐到小盒里,以备再嚼。年近七旬.他已积攒了2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他在遗嘱中写道:给他办葬礼可花掉100元.其余的钱用于研究人的灵魂离开肉体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情景.并把这种情景拍摄、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6.
江平 《人大论坛》2014,(4):52-52
台湾学者陈长文先生送给我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写的是台湾政界法律人的现象。这本书的序是马英九先生写的,他在序中谈到他当年报考法律其父不同意,要他报考政治,三十多年谁也未说服谁,马英九的父亲认为儿子学了法律后“法治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  相似文献   

17.
《干部人事月报》2011,(5):96-96
或许你曾看过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博弈论》,或是偶尔关注过哈佛大学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但在哈佛,听课人数最多的却是一门选修课一“幸福课”,而讲授这门课程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他就是泰勒·本一沙哈尔。在课堂上,他并不是告诉学生们怎样获得成功,而是努力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3,(11):151-151
蒋介石是靠办黄埔起家的。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之后,就将黄埔军校作为自己的发家资本了。他常常到军校训话,张口就是“本校长”如何,高唱三民主义,以孙中山的当然继承人自居。他甚至故作姿态地说:“本校长向来是革命的,假如不革命,你们就一枪把我打死!”除了训话外,蒋介石还坚持每个星期都到黄埔军校找学生面谈,既是考察学生素质,也是培植自己的亲信。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走进著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时,会被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大照片所惊讶。这是一个清代官员打扮的中年人,顶戴花翎,身着官服,足蹬皂靴,清癯的脸上生着一双睿智的眼睛。他就是第一位到美国名校任教的中国学者戈鲲化(1838- 1882)。120多年前,戈鲲化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创立哈佛大学的中文教育,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感动生命     
一本书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女钢琴家重病垂危,绚丽的生命就要结束。某日,一个小偷敲开了她的房门,这小偷手里捧着一束鲜艳的玫瑰。这是小偷惯用的伎俩,若无人应门,他便撬门行窃,若有人开门,他便问:是你叫送的鲜花吗?小偷敲开了女钢琴家的门,他看到的是一双美得叫人心悸但分明闪耀着生命的最后火花的眼睛。紧接着,发生了小偷思维以外的事情。就在他还在发愣时,他手中的玫瑰已被轻轻接去。“多美的花呀。”女钢琴家说。她一边忘情地嗅着,一边转身把它插在钢琴旁的花瓶里,一双颤抖的手陶醉地抚摸着它说:“但愿你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