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政府形象塑造作为政府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得到日益广泛的注重.本文拟通过对当前政府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剖析,着眼于政府形象的主客观统一性,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途径:进行政府形象设计,保持政府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一致性、注重政府的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相符合、保持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政府形象塑造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政府对公众的亲和力与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度.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为应对经常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必须重视政府形象的塑造,保持对公众较强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也就是说,只有继续深化行政改革,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快公民社会建设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畅通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化渠道,才能塑造良好的现代民主政府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浅谈如何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价值层面的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即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的统一、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行政改革和行政管理现代化,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而政府绩效的高低正是影响公众心中对政府形成良好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成了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政府网络为视角,研究政务信息公开满意度影响因素,有助于政府部门改进信息化服务工作,提高公众满意度。本文通过对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进行改进并参考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ECSI),构建了我国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满意度模型,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所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公众视角揭示我国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公众感知质量和公众感知价值对政务信息公开满意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公众预期对政务信息公开满意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政务信息公开满意度对政府形象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对公众信任有间接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政府形象塑造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但其本质是要影响民意,所要获取的是民意的支持。民意即公众舆论,总与现实问题相关联,其形成、指向及功能往往影响着政府活动的方向与效果。如何实现与民意的有效互动,是政府形象塑造的关键。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PX事件堪称政府与民意互动的典范,厦门市政府也因此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此,本文以此为例探析了政府形象塑造与民意互动。  相似文献   

7.
突发事件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稳定公众情绪,形成应急联动,降低应急成本,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当前,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沟通能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应从完善应急设施、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应急培训、提升责任意识、加强对公众的沟通和引导、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等方面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8.
政府的良好形象是一个政府治理国家或治理一个地区的根本条件.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府都十分重视树立自己的形象,从而使政府具有崇高的威信、坚强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号召力.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后形成印象的总和,它是通过政府的建筑物、领导人、公务人员、方针、政策、目标等具体的客观的东西作用于公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综合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就代表了一个国家政府的形象.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看,领导人就是政府公关的重要载体,它在政府形象的塑造上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方纯  辛玉军 《法制与社会》2011,(36):159-159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在突发事件中保持良好形象所面临公众要求的理想化和突发事件不确定化等挑战,进而提出塑造我国政府在突发性实践中良好形象的途径,突发性事件在我国层出不穷,这已经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因此建立一个高效、透明、责任型的政府形象对突发事件的完美解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政府的形象建设对政府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然而,政府行为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失信问题,塑造诚信的政府形象就要建立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从而提高政府的自身形象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威信。  相似文献   

11.
塑造现代政府良好社会形象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钢 《行政与法》2004,(9):95-97
在政治日益民主化,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塑造现代政府良好社会形象尤为重要,现代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主要体现在政府领导者形象,行政决策形象,舆论传媒形象等方面,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和政府危机事件的管理,保持政府形象与时俱进,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政府良好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转型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构建良好的政府形象,当今传媒的蓬勃发展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思路。目前我国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着不注重运用传媒加强同民众的互动、不注重运用传媒宣传政府诚信行为、不注重运用传媒修复政府失信行为等问题。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可以从建立健全政府与传媒的良性沟通机制、推进媒体管理机制创新、拓展政府形象传播方式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3.
【问题】当前舆情危机事件频发,网络舆情既可以提升政府形象也可以对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应对舆情。舆情事件中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回应策略才能有效维护和修复政府形象?【方法】本研究从情绪认知视角出发,以公众情绪为中介和以回应策略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通过2(事件责任:大、小)×3(回应策略:否认、借口、道歉修正)的组间实验设计进行证实。【发现】研究发现,当公众认为责任大的条件下,采用道歉修正策略(与否认策略、借口策略相比)更能缓解公众情绪,进而修复政府形象;当公众认为责任小时,采用道歉修正策略和否认策略(与借口策略相比)更能疏导公众情绪,进而修复政府形象。【贡献】研究突破了传统SCCT理论基于认知视角探讨形象修复的框架,从情感视角提出即使不改变大众对舆情事件起因的归因认知,通过有效回应来疏导公众情绪,也能达到修复政府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公众的政府满意度是公众基于主观感知对政府所持的心理认可状态。它作为"公民-政府"反馈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为公共管理学区别于传统公共管理学的独特部分。论文基于"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双轮模型中公共服务体验的影响因素框架,在简要回顾政府满意度的定义和测量的基础上,从政府、公民、政府-公民互动三个层面,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介绍。未来研究应该正确选择测量方法,引入内隐的测量范式,并重点关注政府可着力改善的影响因素,将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方法应用于提升政府满意度的公共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5.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侧重从理论层面来论述,而对于如何塑造良好的地方政府形象的具体措施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在具体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树立一个"民主、法治、廉洁、透明、高效"的形象,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平、合理、有效、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6.
穆珂 《法制与社会》2012,(21):134-135
危机公关对于政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如何在危机公关中变危机为转机,利用好危机事件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分析危机公关对于塑造政府形象的影响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在危机公关中为政府形象加分。  相似文献   

17.
政府形象的好坏关系到政策执行的难易程度、社会稳定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形象危机的出现重则威胁到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的稳定性,轻则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政府职能的履行。政府形象危机实质上包括政府合法性危机、政府产出危机和政府理念危机三个部分,其中的任何一种危机都会危及政府的形象。对政府形象危机构成的认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政府形象修复和救治体制。  相似文献   

18.
CIS原理与政府形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形象设计是政府形象管理的重要环节。借鉴CIS原理将企业CIS的设计和运作导入政府形象设计中,以政府行政理念为指导,通过提升政府行为和完善政府外在特征来提高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评价,把政府的理念、行为与视觉形象统一起来,使政府形象系统化。  相似文献   

19.
李丽 《法制与社会》2011,(19):148-149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介绍政府公信力现状和分析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策略,即从建立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加强政府信用的社会监督,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升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一年,从年初的雪灾到拉萨事件、从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阻到汶川大地震,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不考验着政府公共关系。其实从2003年SRAS事件后,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日益重视公共关系的作用。而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政府不仅可以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安抚社会不良情绪、缓解社会矛盾,而且有利于塑造政府的形象、提升政府的美誉度。本文着重探讨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以及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大作用和危机管理中公共关系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