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缅、中老、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现象呈现出急剧上升态势。边民跨境通婚是跨国婚姻的特殊形式,延伸的是居留、国籍及移民社会融入等问题,从而涉及到国家主权和法律制度、国际关系、边境安全、边疆稳定及社会和谐等问题。这些问题已超出了地方政府管辖权限,溢出了社会治理的狭窄范围,须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通过发展和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协调国际关系,创新治理体系,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在治理实践中探索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前两节从理论上讨论了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构建的一些基本概念。作者认为,尽管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纯粹的”民族国家,然而,只要多数国民认同为一个民族,效忠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常的、稳定的民族国家了。文章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民族国家构建是一个长期且无终点的过程,其目标和方向是同质化、国族化;而国家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和文化认同,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文章还指出,“民族国家构建”还可以分为“构”和“建”两个部分。一个国家只要建立起来,“构”就基本完成了,而“建”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目的是要努力使这个国家不断向理想的“民族国家”靠近。文章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分析和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包括土耳其、美国、印度、前苏联、前南斯拉夫、阿拉伯国家、南美国家,还讨论了跨境民族、国家移民与民族国家构建的关系。文章最后两节是关于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方式,中国民族国家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本质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安排。因此,获得并保持一定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构建国家认同也成为民族国家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民族国家"多族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认同构建就成为民族国家必须优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民族国家的认同构建有两种模式比较突出和典型,并具有普遍性和巨大的影响:一是"民族模式",一是"族群模式"。前者为苏联、中国采用,后者为欧美国家普遍采用。不过,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不过是解决"族"与"国"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具体方式。从总体趋势和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内国民享有的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越是广泛和深厚,越是容易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国家认同;反之,一个国家内国民分化或形成了各种刚性的社群组织,国家的认同就难免被这些刚性化的社群的认同所分割,从而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侨园》2021,(6)
正作为共有边境4000余公里的邻国,中国与俄罗斯在国家利益、贸易流通、能源合作、科技与文化方面都有着天然的合作优势。鉴于两国边境沿线广泛分布着两国亟待发展的地区,为尽量减少"边境效应"所致的影响,跨境合作成为两国共同谋求区域发展、振兴边缘领土战略的必经之路。在同样向东方推进的欧洲一体化东扩进程中,跨境合作在有共同边境的国家之间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后来这种合作也在高度联系市场环境下延伸到并无共同边境的国家之间),但在普遍性规律之下,中俄之间跨境合作的发展由于经济环境、政治关系、地区特点以及国际环境和市场状态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治理问题上,多民族国家维护和追求统一常常通过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来实现;而多民族国家要在这种统一中维持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则需要对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认真对待.如果说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在概念上的分离是认识民族认同独特性的必要,那么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在事实上的同一为加强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民族国家并不完全是想象的共同体,仅仅通过教育和宣传难以达到构建国家认同的目的。如果民族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受到损害,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减弱甚至丧失。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国家认同构建必须以民族利益作为基石,充分维护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1)
边境社区是一类具有自身特征的独特社区,包括三大类型。边境社区建设最核心的内容是边境社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三个方面。和内地社区比较,边境社区面临着复杂的民族问题、敏感的宗教问题和国家认同问题,应该根据边境社区的特征,采取与内地社区有所差别的措施,大力推进边境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国家认同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多民族混居、多民族共学、多民族共进"的新加坡共同体构建。回溯历史,新加坡构建国家认同的范式经历了由"制度"到"文化"的转变,国家认同动力机制经历了由"外生"向"内生"的转换,国家认同理念也经历了由"共存"到"一体"的嬗变。新加坡国家认同正是在这种与时俱进、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国民统合。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的历史演进启示我们:应以文化为根本、以公民教育为动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来推动我国的国家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9.
同质、多元与和谐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的三种可能性取向。和谐关系建构取向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范式为指导,以和谐价值观为遵循的建构取向,它实现了对同质、多元建构取向的扬弃与超越,契合当今时代主旋律,适应全球化矛盾发展过程,顺乎现代化发展进路,耦合多民族国家普广态势,遵从民族发展客观规律,蕴含着充分的当代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正>新疆居住着55个民族,各民族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在疆大学生中约40%为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有宗教信仰。民汉学生是否认同彼此的文化,关系到校园是否和谐稳定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系到能否形成现代文化共同体的问题。高校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各民族学生既尊重个性又形成共性,维持人性之美好,构建和谐校园。在新疆高校人文教育中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