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鑫 《学理论》2012,(8):79-80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薄弱,污染日益加重,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已日趋严峻,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于政府,二是在于企业,三是在于农民本身,可谓缺一不可。但从目前来看,政府在保护农村环境问题中的角色尤为突出和重要。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农村环境主要是生活于农村的居民在与外部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农村环境问题则是指人们在农业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生态平衡和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因此,探讨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无论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繁荣稳定,还是对于农民的安居乐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就业风险是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且创新性地发现就业风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传导机制是间接的;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自身能力、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风险较大,形势不客乐观。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改善城镇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风险,以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平稳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论农民环境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超 《学理论》2013,(14):143-144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由于城市垃圾转移和工业污染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所以其合法权益经常遭到侵害,农村地区的维权意识也不高,导致了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广大农民在生态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大大削弱了农民环境权。解决对策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完善环境保护权立法。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乡村生态振兴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实现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实需要和关键所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政策规避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而且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进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政策规避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相关政策设计缺陷、执行主体执行偏差以及目标群体动力缺失。矫正政策规避问题,完善相关政策设计是基础条件,提高执行主体能力是关键所在,增强目标群体动力是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苏杨 《求知》2006,(6):14-16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而且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健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注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
就我国农村英语学习困难生的成因,我们从农村中学师资问题、教学大纲问题、教材问题、语言环境问题及学生自身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刘伯雅 《理论导刊》2007,(11):85-87
农村消费环境是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拓农村市场必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需求,必须积极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营销体系,并切实维护农村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6)
中国有64%的人口为农村人口,所以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环境下提高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改善农村学校教育环境势在必行。我国自2005年10月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农村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探索解决对策如下:发展现代化教育理念;切实保证合理投入教育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赵凯  刘玲 《学理论》2013,(7):71-7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农村环境管理的一种创新。辽宁作为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示范省,对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进行实证考察有助于总结经验,探索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有效路径。实践反馈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完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路径在于优化农村环境管理的资源结构、缔结农村环境管理的参与者网络及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4)
当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存在着家庭养老能力减弱、土地养老功能退化、无规范的养老保障制度环境及现行养老保障建设过程中的过度依赖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层、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努力建设与各地区的非均衡经济水平相协调的多样化、分层次的动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主席在199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贯彻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首先要把农业搞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江主席的讲话,再一次明确地指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地强调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重问题都与农村市场有紧密的联系。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市场的物质基础,农村及其特定的环境决定了农村市场的范围与特性,农民则购成了农村市场的庞大主体。开拓农村市场不但对于我国实现跨世纪的战略目标、保持农村的基本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目前我国贯彻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5)
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保证孩子的物质供应,使其能够获得优质教育,并能健康成长,是国家必然要关注并实现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水平不均,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使得大部分农村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物质条件较差,且无法保证孩子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越的成长环境。农村地区的人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且获取高收入的条件不足,导致其无法实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证。同时,由于意外和疾病的发生,且农村地区的人民抵抗能力较差,常常造成农村家庭的破裂,出现大量的农村散居孤儿。农村散居孤儿往往寄居在父系家族当中,物质生活和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如何保证农村散居孤儿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我国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BOT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的法律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OT墩资方式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优势融资模式之一,能有效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技术短缺的问题。文章从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融资模式的主要障碍,进而提出了关于如何建立健全BOT投资法律规范,构建优良投资环境,引入资金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日益产生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排放物的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推手,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垃圾污染一起恶化了整个农村环境.尽管政府部门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环境执法,但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多中心治理理念尚未形成,整个污染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着政府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决心不足与职能不清、民间组织的监督力量尚未真正发挥、农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主动性不够等问题.这就需要形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多元主体,合理划分各个主体治理污染的责任界限,联结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网络.同时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污染多元治理的监督,促进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住地环境问题不仅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也成为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由此凸现出对这一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的紧迫性。根据对农村居住地环境恶化成因的分析,应当从核算指标体系和环境价值补偿制度上建立治理农村居住地合理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贯彻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划、管理、法制等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问题,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创新资源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和完善生态教育制度等手段,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11)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最早在2000年引入我国,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主要用于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农村事务治理问题和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等几个方面。提升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对策是:注重理论应用角度的自发性;提升治理理论与我国国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如何顺迎更加复杂国际经济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农村建设发展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也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具体体现.探讨了后金融危机形势下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旨在从新的角度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居民的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但内需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较低,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阐述制约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居民良好消费行为的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有效需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信用市场,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