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学理论》2015,(9)
美国政府对意识形态的掌控有着一套成熟的经验。美国政府十分强调意识形态掌控策略、途径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在掌控实践中成效非常明显。掌控意识形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维护美国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最终实现其统治阶级利益和美国国家利益的真实目的。美国政府掌控意识形态的具体途径及做法,对于当前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阿尔都塞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尤其是他从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从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就是考察意识形态在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凸显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向度。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与制度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意识形态是社会制度建立的理论先导,为制度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理论论证,从而构成了制度认同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在社会制度的再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制度实践主体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关键要素.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程,不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4.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体系,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世界的无意识"体验";第二,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将个人建构一个具有理性意识的主体,这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策略,使个人在一种主体的幻觉中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认同;第三,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具有庞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为社会提供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都塞在"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意识形态学说.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永恒的、无意识的、非工具的、"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是对现实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成为统治权力运行的两大基本形式之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至今仍然是西方最有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或信仰体系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统治作用的思想学说,其整合功能的强弱对统治阶级实践意义重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加强的主要途径,促进意识形态整合是其本质、功能、内容的两重性和变动的教育环境的必然要求。进而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中、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欠缺继承借鉴"中、在注重意识形态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中促进意识形态的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加强意识形态整合的方法论建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依附于社会发展,它的功能表现为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它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和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具有互动共通性和不对称性,它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概念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复杂和多变的概念。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论争一直是意识形态问题争论的焦点。分析意识形态的概念应该坚持总体的方法,界定意识形态概念包括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它属于思想社会关系的范畴;第二层次,它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第三层次,它具有维护阶级统治的功能,具备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它就是意识形态。由此,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反映一定阶级意志的思想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机器理论问题的研究上,阿尔都塞独创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系统地探讨过国家理论问题,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国家学说理论,但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却详尽地论述了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是指观念性的东西;其二,它是被统治阶级所主张的用于维护其利益的虚假意识。当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地提出"道德是意识形态"时,一方面是抨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则意在揭露"道德观念"与"利益"、"阶级统治"之间的关系。他们虽然反对"道德说教",但并不反对现实生活中的"评价"活动,并且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观念既非历史唯心主义,也非建立在阶级统治基础上并用于维护阶级利益,而是对阶级社会中道德理论的彻底颠覆,因此也不是他们所批判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罗国明 《学理论》2013,(13):72-73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相对而言的,是阿尔都塞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概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但阿尔都塞认为学校是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观点有其时代局限性。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社会"迈向"消费社会"的现实,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马克思那里,是从多重意义上来阐述意识形态的,即: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本文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即"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个意义上来进行的。科学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意义,深入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的现实状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认为,在市民社会较为成熟的欧洲国家,无产阶级应该首先通过阵地战的方式在文化领域取得领导权,进而夺取国家政权。这就表明,现代国家的真正力量不在于统治阶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的强制性,而在于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的认同。葛兰西的理论观点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确立意识形态领导权地位的方式就在于通过谈判与对话的方式,将各种具有异质目的的分散意志用务实的目标统一起来,由此形成具有共同情感和利益要求的历史的集团,开创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是要通过"非暴力"的形式,在被统治阶级"同意"、"认同"的情况下,接受统治阶级所宣传的意识形态。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价值。就当前形势来看,只有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注重民生工程、充分发挥"有机知识分子"的作用,我们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同意"、"认同"我党所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最终形成对多元社会思潮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是由于利益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由于利益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观点。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所关注的都是特定阶级利益的关键所在。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侧重封建等级和上帝存在的论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平等的阐述,这都是源于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阶级实践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利益关系有了新的情况,意识形态的中心也会随之发生漂移。  相似文献   

16.
齐泽克与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异同主要表现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双重维度,而齐泽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偏执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意识形态,而齐泽克却认为意识形态的幽灵无所不在;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意识形态彻底批判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不是普通的意识形式,而是关乎时代治乱兴衰、关乎个人生死荣辱的特殊重要意识。意识形态没有独立发展的历史,却不影响它深度参与历史发展,成为支配人、塑造人的强大现实性力量。立足唯物史观,回到经典文本追问意识形态的力量之源不难发现:正是物质利益的感性光芒与现实驱动、国家机器的体制结构与权力加持、民族生活的历史延续和传统祝福、现实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信仰渴望这些主要因素,使意识形态力量不断生成。作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意识形态、信仰、科学三者相一致,既能治国兴邦,也能安身立命,破除了国家运用意识形态力量奴役个人的统治逻辑和异化逻辑,真正致力于“普遍的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资源,与国家政权的稳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独特的规律,需要处理好创新与坚持、阶级性与包容性、国家政权的保障作用等问题,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是维护现行秩序的思想体系。汉文化的意识形态传统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概括的再生产两极性的知识霸权 ,在社会实践中隐喻与象征地形成惟一的凌驾在社会之上的神圣者、超越者、独裁者对他人的统治。汉语言是一种不同于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用定向的语言 ,它的语义结构、语法结构、逻辑结构均依据言说者的意图而定 ,言说者系凌驾在语言之上的神秘者、支配者、操纵者。于是 ,汉语言与汉文化在意识形态的中介作用下同构。这彻底颠覆了洪堡特以来关于语言不是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项以实现意识形态认同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的空间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是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性理据。人类社会现代转型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场景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历史发生紧密相连。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语境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去空间化"征象的内源性风险。新时代探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实践进路,需要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思维,摈弃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合时宜的空间观;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拓展形态,构筑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格局;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实施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