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涉嫌酒后驾驶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情况与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关系,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及人体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对467例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人员相关鉴定资料与肇事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涉嫌酒后驾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损伤人员中,以20~39岁男性居多;事故中驾驶员损伤机率最高;酒后交通事故以长头小车及摩托车最多,而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浓度的摩托车驾乘人员伤亡构成比最高;酒后驾驶机动车肇事导致的人体致命性损伤及人员死亡的饮酒组危险程度均高于未饮酒组,在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组与20.1~80mg/100m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酒后驾驶肇事导致的人员伤亡比未饮酒驾车交通事故严重;未达酒后驾车组(BAC为0.1~20mg/100mL)和酒后驾车组(BAC为20.1~80mg/100mL)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应降低饮酒后驾车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法定标准阈值,进一步控制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亡率。  相似文献   

2.
驾驶员酒后血液酒精含量与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驾驶员少量饮酒后体内酒精含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方法利用呼吸式测酒器对驾驶员酒后30min以后血液酒精含量进行测量,每隔20-30min测量一次,绘出血液酒精含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血液酒精含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基本为线性关系,拟合曲线斜率略有差异。结论对于喝1瓶啤酒的情况,酒后30-60min内都降到20mg/100ml以下,可为驾驶员掌握酒后开车时间和交警执法检查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交通事故数量不断增加。据我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04年因酒后驾车造成4658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4.4%[1]。本文统计分析了2003~2004年沈阳市因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人体液中酒精含量及其相关因素,希望能为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血中酒精消除速度与浓度推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人血中酒精消除速度与血中酒精浓度的推算关系。方法 用呼气式酒精测定仪测定95位自愿受试者饮酒后一定时间内的血中酒精浓度,对时一浓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血中酒精的消除符合线性消除规律,消除线性相关系数为-0.989±0.011,最小值为-0.098,最大值-1.000;血中酒精消除速度为-0.140 mg·ml-1·h-1±0.028,最小值为-0.098 mg·ml-1·h-1,最大值-0.230 mg·ml-1·h-1。结论 血中酒精浓度可依据酒精消除速度[-0.10mg·ml-1·h-1]进行回推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中酒精浓度值(BAC值)的推算关系。方法对327位自愿受试者饮酒后测定其血中酒精时浓曲线进行分析,计算血中酒精清除率。结果血中酒精消除呈线性,327例血液中酒精消除线性相关系数为0.985±0.019,最小绝对值为0.98,最大绝对值1.000,消除斜率绝对值平均为(0.136±0.037)mg/mL/h,最小绝对值为0.075mg/mL/h,最大绝对值0.266mg/mL/h。结论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推算可根据线性消除关系回推,血液中酒精浓度按照每小时下降0.10mg进行回推算。  相似文献   

6.
关于对酒后当事人体内的酒精浓度和行为能力判定,目前我国尚无统一适用的鉴定标准与规范,故对当事人酒后遭性侵案件的司法鉴定,尚未曾见有报道,现将我们受理的2例酒后遭性侵对当事人行为能力判定案例报告如下. 1案例资料 [案例1]张某,女.2018年某日到当地派出所报案,称其在前日17时30分~18时45分与他人聚会喝了 50...  相似文献   

7.
目的找出两轮摩托车交通事故中多发于驾驶员而乘员较少发生的损伤特征,为查明案件提供线索。方法统计分析了有驾乘人员死亡的136例及有驾乘人员受伤的32例,以体表擦挫伤、挫裂伤或骨折作为统计对象,分别统计驾乘人员各部位发生损伤数并计算其出现的比例。结果驾驶员出现膝部损伤的比例(34.9%)高于乘员比例(i0.3%),而驾驶员膝部损伤大多数发生在膝部前侧。结论膝部前侧损伤的当事人应高度怀疑其为真实驾驶员。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处理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就交通事故责任加以确定。本文从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历史发展考察其应然含义,也从因果关系理论分析其应然含义,最后对当事人责任与交通事故责任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9.
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汽车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使用 ,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原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方面的立法滞后 ,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时值我国新《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和实施细则及有关司法解释即将出台之际 ,本文针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作一些探讨 ,以供司法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事故处理与诉讼环节。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不再属于狭隘的行业鉴定。在界定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常见类型及其应用依据,围绕现阶段的鉴定工作,从技术与管理两个层面指出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伤残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道路交通事故致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间深圳市5100例交通事故伤残人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研究伤残者的性别、年龄、交通方式、事故地域、致残部位、损伤时间、是否复合伤残等特点。结果在本组伤残人员中,男、女性比例为2.15:1;以青年、中年年龄段比例为最大,占90.3%;交通方式中以自行车、步行为多,共占57.9%;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域伤残者的交通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损伤部位中以下肢损伤比例为最高,其次为颅脑损伤,但重残多分布于颅脑、脊柱损伤。结论有必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交通方式,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事故精神伤残评定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许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常出现明显的行为或认知缺陷,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明显增高,精神伤残的评定日益增多。但同时,关于精神伤残评定的争议也日益激烈。首先介绍国内外精神伤残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精神伤残评定标准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重点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中精神伤残程度的影响因素,并介绍精神伤残评定中的检查方法,最后提出解决精神伤残评定分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十多年来。DNA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具有很多其它法庭科学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广泛用于刑事案件侦查、民事纠纷解决等。DNA证据被引入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就是其中一个应用领域。由于DNA证据的获得是一个由人员操作、完成的过程,因此,DNA证据的价值也受多方面的影响。为了规范DNA鉴定结论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通过对办案人员的DNA证据意识、采样、保存和运送生物检材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道路交通事故中需要进行涉案者交通方式鉴定的案例。探讨此类案例鉴定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方法收集28例近年本单位进行的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案例,统计涉案者一般情况、损伤程度与交通行为方式的关系,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类型、采用的技术方法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资料共28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涉案人员共57人,男性50人.女性7人。交通事故发生时间夜间为19例(67.86%),白天为9例(32.14%)。道路类型中,城市市区道路10例(35.7%),城市郊区道路1例(3.6%),省级道路10例(35.7%),高速公路7例(25%)。酒后驾车9例(32.1%)。交通事故类型中,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事故5例(17.8%),机动车与自行车事故1例(3.6%),机动车单方事故7例(25.0%);机动车与机动车事故11例(39.3%),机动车与行人事故4例(14.3%)。涉案人员死亡27人,损伤29人,无明显伤害1人。损伤存活者中轻微伤10例(34.5%),轻伤8例(27.6%),重伤1l例(37.9%)。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种类中,汽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16例(57.1%),摩托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1例(3.6%),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5例(17.8%),自行车推行和骑行状态认定1例(3.6%),摩托车推行和骑行状态认定1例(3.6%),行人横过公路方向4例(14.3%)。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法医学活体损伤检验、法医学尸表检验、涉案肇事车车辆痕迹检验、DNA检验鉴定、现场人体模拟实验等。结论根据人体(活体或尸体)的体表损伤形态特征、痕迹分布,分析其致伤物和致伤方式,结合车辆痕迹检验结果,得出确认符合某种交通行为方式或者不符合某种交通行为方式的判断,结合案件的相关情况分析重建交通事故过程.是进行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勇刚 《政法学刊》2005,22(3):97-99
酒后驾车对社会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过错造成人员死亡突出因素之一。通过依法管理,技术控制,经济制约,教罚结合,多方参与,堵疏互补等多种管理对策,兼顾以人为本和可操作性,可以减少酒后驾车,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6.
手功能的检查和评估,历来是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中对手功能评定的规定较为详细,其标准溯源是国际手外科联合协会的“手功能评定标准”和我国临床医学专家据此修订的“手功能评定标准专题讨论会纪要”。手功能检查和评估包括手部缺失的评定、手部运动功能的评定及手部感觉丧失的评定。在计算手功能损害率时,应按照所规定的系数。在缺失、运动障碍及感觉丧失等多种类型并存时,应按照复合计算的方法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处理的要求以及交通事故案件审理的需要,提出道路交通事故鉴定需求。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交通事故鉴定的技术框架,总结概括了交通事故的技术鉴定内容,以及目前已开展的部分交通事故鉴定项目的服务目标。最后对我国的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一起交通事故车辆转向器总成损坏与事敞关系鉴定的案例,介绍如何对车辆部件损坏情况与事故发生是否有关进行技术鉴定。方法从痕迹学、车辆工程学等方面,对提供的检材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结合转向器总成构造及工作原理,对事故车辆转向器损坏与事故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排除了事故车辆因转向器故障而诱发事故的可能性。结论道路交通事故车辆部件损坏与事故关系鉴定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