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德育观念、德育功能和德育目标上的反映。高校主体性德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钱兴 《唯实》2000,(11):58-59
一、对高校德育改革认识的思考随着我省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德育改革应首当其冲 ,这在高校已达成初步共识。笔者对高校德育改革认识的思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对高校德育目标改革的认识。高校德育目标 ,是指通过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活动 ,促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达到我们所预期的规定 ,从宏观来说 ,就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从微观来说 ,就是通过提高大学生内在的思想品德水平 ,确立坚强的精神支柱 ,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德育目标作为对人思想道德的期望,是一种教育设想和教育理想,反映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要求,应既具有超前性、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高校德育目标,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重要内容。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德育目标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疏导是德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坚持疏导原则,把握疏导的本质内涵,对于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德育的实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改变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德育过程与疏导原则德育过程是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按照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使之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这一理论是确定德育原则的基础,也是研究疏导的本质,搞好德育工作的科学依据。疏导是德育过程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是实现…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当德育为先。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契机,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呢?  相似文献   

7.
刘明月 《求实》2007,1(8):79-81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鲜有学者把教育目标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单独的要素。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自身特质和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上看,教育目标应该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的要素。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综合。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德育目标,即指通过德育,使学生在政治方向、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既能为高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指明前进的方向,明确具体的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为使学生初步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就要围绕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等,不断地提高德育的效益,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首先,树立管理也是教育的观念,教育离不开高效的管理手段。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通过学校管理来强化并由教师实施。学校教育管理中德育的渗透,一方面来自各种法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还可以通过美化环境、净化校园,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更重要的是来自…  相似文献   

10.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德育和美育各自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德育“晓之以理”.美育“动之以情”。但它们作为教育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又具有一致性,美育和德育都是专门指向人自身情感、思想品德等主观精神状态而进行的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道德多元化对我国传统学校德育的影响 1.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一方面,德育目标过高、过于强调“圣人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目标作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期望,是一种教育设想和教育理想.反映不同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要求,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高校的德育功能、德育体系、德育主客体的作用、德育环境和德育目标等方面对教育产业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促使人们认真思考教育产业化的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重新审视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思想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特定化、教育内容的前导性以及教育内容泛专业综合性的特征,其教育内容也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缺乏发展性和传导方式缺乏互动性等现实问题.因此大学新生思想教育内容应该围绕着"生活与学习"的基本目标以及"价值与发展"的最高目标进行建构,理清大学新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内部结构,引导与培育主体间的隐性教育平台,建立新生思想教育内容的双平台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这里的思想品质,包括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肖浩 《探索》2005,(3):128-131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是:1、要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认识和定位德育的功能。2、要转变教育的对象观,树立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要注重德育中的隐蔽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德育观念、德育目标等均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郭怡梅 《世纪桥》2007,(9):131-132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高校德育目标及实施途径,认为不少方面是值得学习的,比如高校制定什么德育目标;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等,对于好的教育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加以学习和借鉴,这样才能使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不断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成教德育环境的含义和类别 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某一主体周围并给这一主体以某种影响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所谓成教德育环境,其作用的特定对象是成教学生,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德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制造的对成教学生发生影响作用的环境。它要求一定的场所、条件等客观因素。人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起主导制约作用的。在成教德育中,应当重视德育环境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育成  相似文献   

20.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求实》2005,42(6):84-8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疑首先且主要具有主体性,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客体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的受约性、对象性等特征而使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