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度的贫富差距是积极的,但过大的贫富差距将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我们既要客观地承认贫富差距的合理性,又要理性地遏制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2.
李军 《求实》2004,(5):45-48
在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解析我国贫富差距的成因时,非经济的社会性因素分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政治转型、文化转型、教育转型、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转型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因此,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缩小贫富差距,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转型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在贫富差距研究中,库兹涅茨假说在西方很多国家得到验证,但在亚洲国家却没有灵验.关于中国是否出现了库兹涅茨曲线,学术界尤其经济学界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本文并不参与经济学中的各种争论,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并验证20多年来贫富差距演变的"U"型轨迹.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U"型,是因为改革初期出现了一个"改革的平等化"效应,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U"型拐点出现,在市场和权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最后,文章针对贫富差距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保护低收入者权益 缩小贫富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贫富差距已到了非正视不可的地步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生贫富差距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政府的责任,是利用宏观政策进行有效调控,只有保护好低收入者的权益,缩小贫富差距,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使全体民众都看到发展的希望,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缩小收入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整体实力增强,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构建和谐社会,消除贫富差距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只有解决好贫富差距拉大问题,才能推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光 《唯实》2003,3(3):27-31
从数字上看 ,中美两国的贫富差距都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 ,并且两国国内的收入差距均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两国的贫富差距的表现形式以及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都不同。本文在对此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指出 :经济增长有利于消灭绝对贫困 ,但并不必然会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考查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程度 ,不能仅凭简单的数字对比 ;中国面临既要发展经济以解决增量财富不足 ,又要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邵先生,您好.据我所知,作为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您多年来对许多社会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其中包括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对于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缩小贫富差距、注重社会公平、走向共同富裕而制定的大政方针,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普惠原则",想必您有很多感受.今天想请您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见解,好吗?  相似文献   

8.
贫富差距是当前中国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刻的影响。政策倾斜、体制漏洞、制度缺陷造成的不公平是导致贫富差距超出合理范围的根本原因。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低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革下我国贫富差距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富差距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持续存在。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将给国家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由于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贫富差距并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进入深层次阶段的近十多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理性地对待和解决我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对于顺利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着手,逐一研究国家制度变革之下,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及阶层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化趋势,剖析其产生的经济、政策背景,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缩小贫富差距的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社会贫富悬殊不断加大,征收遗产税对于调节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目前开征遗产税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14,(5):58-58
正吴忠明在3月19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就过大的贫富差距而言,实际上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贫富差距是相对拥有底线保障及流动渠道的贫富差距。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正处在"休克疗法"的社会急剧转型期,其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但是,苏联时期所建立的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民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阶层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部分居于上层的强势群体、居于下层的弱势群体和居于中间的中等收入者.而最稳定的社会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本文从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分析贫富差距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的消极影响出发.强调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性,并简单分析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实践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地区、行业、群体之间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的问题,它影响了和谐社会的运行。社会公正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为分析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良好视角。文章从社会公正论视角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分析得出: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导致基础性基本权利的贫困,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破坏收入分配公平原则,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违背机会平等价值取向,引发社会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削弱社会调剂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从当前来看,要缩小贫富差距,必须重视财政手段的作用。一、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会带来较大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6,(10)
改革开放30多年,在党和政府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本文以长乐市为例,通过调查分析长乐市贫富差距的现状,把本市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归纳为政策方面的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不公平的城乡保障制度。目前长乐市贫富差距加剧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最后从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一些缩小贫富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47,意味着贫富差距已超过警戒线。贫富差距的扩大带来了诸多弊端:恶化了贫困者的社会处境;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合法性;造成社会无序,影响社会稳定;有悖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及行业间的不平等竞争、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没有得到切实保障等是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理顺分配关系等是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刘柳 《唯实》2007,(3):89-90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而言,贫富差距的存在有其必然与合理性。这种合理性的来源在于社会分层的机制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的接受与认可,保持一定限度的贫富差距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良性的。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和显性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贫富差距的存在是世界各个地区的普遍现象,中国的贫富差距具体分析起来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究竟达到什么程度?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提供的数据可资参考。1994 年,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当时中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12)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奋斗的目标,是人们生活最理想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局面。本文关于我国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思考,首先是从分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入手,接着以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为主要依据,论述了贫富差距的原因、现状以及贫富差距不会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最后从完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政策、社会保障方面归纳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领导视窗     
贫富差距的拉大无疑是社会之痛:在道义上,有违社会的公平原则;在政治上,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其实,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不是最可怕的,比这种财富上的差距更可怕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仇富心态。贫富差距的潜在威胁正是通过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极端敌视才爆发出来。而事实上,贫富差距并不必然导致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以美国为例,人们虽然必须面对贫富差距的现实,但并没有因此产生仇富的激烈心态。分析其原因有:对“游戏规则”的充分信任。他们认为有钱人致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付出更多,或者天赋的超群,在规则约束下的富人们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