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提高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相应调整其他档次的存贷款利率,并进一步放宽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这是中国人民银行9年来的首次加息,表明了中央抑制投资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决心,传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在过去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主要发达国家继续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时候,我们却逆势而为,这意味着,通胀和楼市泡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主要的问题,而靠数量调整力度不够。人民币增值加快会带来人民币金融资产升值的预期,当年德国和日本都经历过,所以要加息防止泡沫膨胀。同时,加息也是在告别宽松货币政策的特殊环境,为今后健康的货币环境打下基础,也是中国率先释放退市的信号。  相似文献   

3.
0.27的震动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九年以来首次上调利息。央行为什么选择此刻调整利率?中国调整利率,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我国存款利率自1993年11月以来11年的首次上调,贷款利率自1995年7月以来9年后的首次上调。中国人民银行选择当前时机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意义深远。首先,加息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果。对此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是“为了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成果,解决近期金融运行中依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今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七八九连续三个月,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在高位运行,表…  相似文献   

5.
对央行本次加息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静 《前沿》2005,(5):51-54
2004年10月29日,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了本次加息政策, 这是央行八年来的第一次加息, 本次加息政策选在我国经济出现略微过热时实施, 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本次加息的背景、理论依据、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分析, 旨在揭示加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加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10月28日晚,央行8年来首次出人意料地宣布加息,给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小震动——加息突如其来正当所有的分析和舆论都对加息预期有所放松时,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为: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并明确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  相似文献   

7.
张旭东  张建平 《半月谈》2004,(21):44-45
自上半年以来,被人们广泛关注的银行加息问题,终于有了结果: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我国自1994年来首次提高银行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8.
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相应调整其他档次的存贷款利率,并进一步放宽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A.调整B.降低C.提高D.放宽2.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①抑制投资过热 ②放慢经济增长③降低原油进口 ④防止通货膨胀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要实行A.积极的财政政策 B.稳健的财政政策C.活跃的财政政策 D.保守的财政政策为搞好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8,(1):55-55
2007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当年12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2007年内第六次上调银行基准利率。此次加息属于“非对称加息”,即存贷款利率调整有所不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从2007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2%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2006年以来第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国务院7月20日宣布调减利息税和央行加息,仅仅间隔10天。经济界人士认为,最近货币政策出台之频繁,实为近年来所罕见。  相似文献   

11.
新闻闪回     
《观察与思考》2007,(17):10-11
央行2007年第四次加息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本年内第4次加息。根据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  相似文献   

12.
时讯     
动向 美国的加息政策将扩大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空间 近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这表明世界范围内,至少被发达国家执行了4年多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美联储的加息,不会直接导致中国央行的加息,反而可以使得中国货币政策可以按照本国的经济运行需要显得更加自主,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复苏步伐不一,而全球性通货膨胀势头正猛,各国央行对是否该退出货币政策分歧越来越大。部分国家则已启动了加息或是其他收紧措施。自去年秋天以来,菲律宾央行加息、韩国央行加息、新加坡金管局加息、中国央行加息……而美、欧等增长乏力的经济体,则依然将确保复苏作为第一要务。但欧洲央行也加息了。  相似文献   

14.
加息背后     
《时事资料手册》2006,(5):54-55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次加息将给我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4,(6):78-78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单就提高银行存款利率而言.这是我国自1994年来首次上调银行存款利率。而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曾一度连续8次下调银行利率:  相似文献   

16.
视点     
《今日浙江》2013,(6):5
货币政策高度重视控通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13日的记者会上说,今年2月份CPI达到3.2%,略高于普遍预期,表明通货膨胀需要高度警惕。央行历来高度重视消费物价指数,今年将通过货币政策等其他措施来稳定物价、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我国经济明显企稳回升3月8日,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表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企稳回升  相似文献   

17.
新闻闪回     
《观察与思考》2007,(24):10-11
央行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此次上调是央行今年以来第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10,(2):65-66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同时表示,为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是继今年1月18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时隔1个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19.
2月9日,春节之后上班的第一天,央行加息的消息牵动了人们刚刚放松的神经。从这天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自去年10月份重启加息以来的第三次出手。央行此次加息意图明确,是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抑制通胀的方针,平抑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为全年工作布好开局。纵析今年国内国际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通胀水平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高位,全年可能还有多次加息调整。  相似文献   

20.
王曙光 《两岸关系》2004,(12):31-33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加息的公告。虽然此次加息的幅度非常小,且政府在加息政策问题上并未有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此次加息后民众反应之敏感、对世界经济和金融波及之广泛,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上似乎都是罕见的。这至少表明两个方面的事实:第一,我国民众已经逐步提高了对政府宏观政策的敏感性,并已通过预期对政策作出了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对金融市场和产业部门业已形成了清晰的影响;第二,我国宏观经济的微调措施已经对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