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双威胁的隐忧.利用宏观经济学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在总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总供给的质量不高最终会导致总供给的数量下降,从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短期通货膨胀--中期通货紧缩的可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成功转变,总供给质量的提高是根本.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商品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需求结构与质量供给结构矛盾突出。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既有社会总需求不足;也有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成本高,名优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质量工作是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4,(3):46-46
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发展论坛上,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指出,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中国的企业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地解决。他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存在着八种短缺现象,而这八种短缺也正是中国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要害,可以归结为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它既刺激了物价上涨,又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中央最近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关键也就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总需求膨胀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过去所以屡压不缩,上面的原因主要是手软,抓的不实,怕动真格.下面的原因主要是本位主义作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在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这两条教训不能再重复了,真压真砍是一个关键. 社会总需求,主要由基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我们讲真压真砍,就要把不必要的非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经济不仅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上严重失衡,而且由于产业结构扭曲变形引起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上严重失衡.二者交互作用,使我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而被迫又一次进行调整,同时在追求表面繁荣的短期行为压迫下严重削弱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因此,加强基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途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去年以来到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走势进行观察,宏观经济环境已明显趋好,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供求总量归于平衡并呈现供略大于求的状态。在警惕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同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的条件已经成熟,积极主动抓住这一关键有利的时机,将引领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经济总量处于 供求平衡, 供略大于求的状态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之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93年以来需求快速扩张、供求缺口加大、  相似文献   

7.
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199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也是贯彻整个“九五”时期的政策。所谓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为目标的一种政策行为。通常是在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经济结构失调、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采  相似文献   

8.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讲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必须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一般来说,当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偏离度较小时,国民经济便不会出现大的动荡,偏离度如果较大,会对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例如,当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时,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均会随之发生.在一个国家里,社会总供给的发展要受许多客观条件制约,一般不会出现大的跨幅.但社会总需求则不然,由于主观上的政策失误,可以人为地、不费多大力气地造成其上涨或下跌.在商品货币社会里,社会总需求与社会货币供应有着密切的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有效地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学界的不少同志在研究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与供求的关系时,往往只考察被分配的国民收入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因而只看到国民收入分配同总需求形成的关系,以为国民收入分配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只是引起总需求的形成,这是片面的。其实,如果我们的考察再深入一步,即在分析国民收入分配与需求形成的关系时也同时分析国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五大转变:人口由高增长向低增长转变,劳动力由结构性短缺向总量短缺转变,近期总量过剩向远期总量短缺过渡,由年青型社会向老年社会转变,由低端劳动力为主向中高端劳动力为主转变。面对这五大转变,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惊人,人力资源错配问题突出,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动力不足,人力资源城乡错位严重,人力资源配置区位矛盾突出,就业增长空间严重不足等问题。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必须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鼓励企业长期用工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降低劳动参与率。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经历一轮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此轮通货膨胀有三大特点:持续时间较长,结构性特征明显,属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货币超经济发行严重,二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结构失衡,三是受国际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各级政府对GDP的狂热追求。治理本轮通货膨胀既要在具体政策层面严控货币供给和输入型通货膨胀,抑制投资过热并改善供给结构,又要淡化GDP崇拜,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民生幸福指数为目的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理论曹新马克思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理论,对于当前我国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只从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这一角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绿色经济能否释放出巨大潜力,决定于规划的细致、制度的严密和自主技术的重大突破 近日,《嘹望新闻周刊》在调研中了解到,尽管我国绿色经济已初具雏形,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规划滞后无序发展、未能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自主核心技术短缺三大制约因素。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突破这三大瓶颈。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个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前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这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总需求远远超过社会总供给,现有国力和社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很好,工农业生产发展趋于正常,农轻重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购销两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突出的有,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有所缓解,但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现象有所抑制,但尚未完全消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基建战线拉得太长的问题仍然存在;建设和经济生活中讲排场、比阔气的现象还在蔓延。如此等等,都是经济建设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力 《瞭望》1999,(25)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相关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但仍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警重鉴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长期态势,必须采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效率,注重生态环境用水和水环境保护,在供水量有限增加的条件下实现经济较大幅度的增长,即一转变方式、统筹规划、全面节流、积极开源、注重保护、强化管理”。“转变方式”要求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全面转变。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水的资源意识和商品意识,分清资源管理与资产…  相似文献   

17.
杨帆 《理论视野》2000,(2):32-34
三年来,我国以刺激总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受到了国内深层次结构矛盾的制约,国内需求难以启动。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形势好转,一个原因是由于亚洲经济恢复和美国经济持续走强,拉动了中国的外部需求。这就促使我们认真反思中国的内部需求问题:政府投资为什么不能带动民间投资?广大城乡居民为什么不能开始消费升级?经济学家在凯恩斯主义之外,去供给学派寻找理论武器,其实,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储蓄、高投资、低收入、低消费的状况持续时间较长,造成近几年来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扩大需求、防止通货紧缩仍是目前经济工作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范章 《求知》2003,(9):17-19
经济快速增长本来是不应该和通货紧缩同时并存的。按经济学理论讲,经济快速增长.是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的需求)增大的表现,它会扩大就业,并易导致通货  相似文献   

20.
三年来,我国以刺激总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受到了国内深层次结构矛盾的制约,国内需求难以启动。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形势好转,一个原因是由于亚洲经济恢复和美国经济持续走强,拉动了中国的外部需求。这就促使我们认真反思中国的内部需求问题:政府投资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